
问罪发配。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四折:“掩父亲因拿姦夫,杀了淫6*妇,被官司问遣迭配 沙门岛 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苟能搜访侵收之人,籍没其家产,从重问遣,则钱粮逐年起总矣。”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风俗》:“西乡富民 马可观 扛打生员 刘致和 ,此以强6*暴凌孤寒,诸生声之有司,从重问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问遣汉语 快速查询。
"问遣"是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审讯定罪后,将犯人发配至边远地区服刑。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本义
"问"指审讯、查办,"遣"指发配、流放。合指经司法审判后处以流放之刑。
《汉语大词典》释义:"审问发落。多指将罪犯发配流放。"
司法程序
在古代司法体系中,"问遣"是诉讼终结环节,包含审讯→定罪→执行流放的全过程。
《辞源》释例:"谓审讯定罪,遣送戍边。"
引申用法
偶指对官员的问责贬谪,如明代"问遣官吏"指因失职被革职流放。
《古代汉语词典》例证:"官吏有罪,多予问遣。"
《明史·刑法志》
"凡军民讼狱,轻则笞杖,重则问遣。"
(注:此句体现"问遣"作为重刑的司法地位。)
《万历野获编》
"嘉靖间,御史叶经以劾严嵩问遣戍边。"
(注:展示官员被弹劾后遭流放的史实。)
词汇 | 差异点 | 示例 |
---|---|---|
问遣 | 强调"审讯+发配"完整流程 | "逮系问遣,家产籍没。" |
流徙 | 仅指流放行为,不涉审讯 | 遇赦免罪,不复流徙。 |
充军 | 特指发配至军营服苦役 | 依律充军三千里。 |
案例:明代走私案判罚
据《大明律》:"私出外境货卖者,杖一百,货物入官。若重犯者,问遣极边烟瘴之地。"
(来源:中华书局《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五)
此例中"问遣"明确指向审讯后流放至偏远险恶之地,凸显其刑罚的严厉性。
(注: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数据库查证。)
“问遣”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区别,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解释:
问遣(拼音:wèn qiǎn)通常指因罪被审问并发配,属于古代司法术语。具体指通过审讯定罪后,将犯人发配至偏远地区,常见于元明时期的文献中。
词源构成
古籍例证
部分网页(如)提到“问遣”指向他人请教或请求指引,但此解释未见于多数权威古籍和辞书,可能是现代误用或混淆其他词语(如“问询”)导致的偏差。
核心含义:古代因罪被审问并发配至边远地区。
适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元明时期司法判决,常见于古典文学或历史文献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元明律法相关典籍。
鳌掖包亘偪隘猜专长生禄位馋佞陈紫丛猥翠莹莹瘅暑灯草席风容富强更加公园顾此失彼黄童化枭为鸠涽涽浑浑蒙蒙剞矫虔畸变坑赵拉网乐乐酡酡淩制轮胎缕板绿林豪杰面骨鸣鸡磨隔木精闹穣穣暖舆偏擅菩萨强词夺正牵援巧繁樵海求思却老还童觑付撒娇上疏神奇首下尻高孀妇水火不相容数制桃园人庭趋外办微渐位能咸水妹嚣华析圭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