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亂不整的樣子。 茅盾 《上海·我的二房東》:“沿馬路的電燈柱上,裡門口,都有些紅紙小方塊;爛瘡膏藥似的,歪七豎八貼着。”
“歪七竪八”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wāi qī shù bā,主要用于形容事物或行為不端正、不規矩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來源網頁。
“歪七竪八”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語,形容不正的、不端正的樣子或表達一種雜亂無序的感覺。
“歪七竪八”的部首是歹(dǎi)和丿(piě),總共有十五畫。
“歪七竪八”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文人文化中。當時,文人們常常用“歪七竪八”來形容世事的紛雜和複雜。
在繁體中,“歪七竪八”的寫法是「歪七豎八」。
在古代,不同的字形演變和寫法都會有所不同。相對于現代寫法,古代漢字更加簡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仍然保持一緻。對于“歪七竪八”這個詞來說,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輕微的差異,但仍然能夠傳遞相同的意思。
1. 他的字寫得歪七竪八的,幾乎看不清楚。
2. 這個車間雜亂無序,東西擺放得歪七竪八,需要重新整理。
歪曲、七八亂象、紛繁複雜、雜亂無序。
亂七八糟、雜亂無章、紛紛揚揚。
整齊劃一、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