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楚辭·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後因以“霓裳素”指白色。 宋 辛棄疾 《賀新郎·賦海棠》詞:“著厭霓裳素。染胭脂、 苧羅山 下, 浣沙溪 渡。”
“霓裳素”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詞彙,其含義與顔色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出自《楚辭·九歌·東君》中的“青雲衣兮白霓裳”,原句描繪了以青雲為衣、白霓為裳的意象。後人據此将“霓裳素”引申為白色的代稱。
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賀新郎·賦海棠》中曾使用該詞:“著厭霓裳素。染胭脂、苎羅山下,浣沙溪渡。”,此處以“霓裳素”形容海棠花的素白底色,後文再寫其染上胭脂色的過程,形成色彩對比。
部分資料誤将其解釋為“形容女子妝容精緻”,但結合權威文獻和詩詞用例,此說法缺乏依據,可能是與其他詞彙混淆所緻。
總結來說,“霓裳素”是通過經典文本凝練出的雅稱,專指白色,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
霓裳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霓裳”和“素”。
“霓裳”的拆分部首是“雨”,筆畫數為16;而“素”的拆分部首是“糸”,筆畫數為10。
《霓裳素》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張衡傳》中,其中描述了仙女身着五彩霓裳,以披素缟的美麗形象。
“霓裳素”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霓裳素」。
古時候漢字寫法如下:
霓裳:雨示衣彩,又加申字旁,象征雲雨的美麗彩衣。
素:糸象征紗線,舊時寫法為「紞」。
他的衣着如同《霓裳素》中的仙女一般美麗動人。
霓裳服、素衣、五彩霓裳
豔麗服飾、絢麗衣裳、彩色衣物
素淨、樸素、淡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