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鈎的意思、帶鈎的詳細解釋
帶鈎的解釋
束腰革帶上的鈎。一端曲首,背有圓鈕。或作動物形,或鑄有花紋,不一。多用銅制,亦有用鐵或玉等制作者。《史記·齊太公世家》:“﹝ 管仲 ﹞射中 小白 帶鈎。” 清 桂馥 《劄樸·覽古》:“餘見古銅帶鈎數十枚,皆作螳螂形。”
詞語分解
- 帶的解釋 帶 (帶) à 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帶子。皮帶。領帶。一衣帶水。 像帶子的長條物:帶鋼。帶魚。聲帶。 車輪胎:車帶。外帶。 區域:地帶。溫帶。 佩戴,披挂:帶孝。帶劍。 隨身拿着:攜帶。帶挈。
- 鈎的解釋 鈎 (鈎) ō 懸挂或探取東西用的器具,形狀彎曲,頭端尖銳:鈎子。秤鈎兒。火鈎子。 形狀像鈎子的:蠍的鈎子。鈎針。 漢字筆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鈎形物搭、挂或探取:鈎住樹枝
網絡擴展解釋
“帶鈎”一詞有兩種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古代服飾用具
帶鈎是古代貴族、文人和武士用于固定腰帶的挂鈎,又稱“犀比”。其特點如下:
-
曆史與用途
起源于西周,盛行于戰國至秦漢時期。主要用于連接束腰革帶,相當于現代的皮帶卡扣。戰國秦軍士兵為輕裝作戰,腰間必備帶鈎。
-
材質與工藝
以青銅為主,另有黃金、白銀、鐵、玉等材質。造型多樣,常見動物形(如螳螂形)或鑄有紋飾,工藝精湛,體現身份地位。
-
文化象征
不僅是實用品,更是社會地位的象征。王公貴族所用帶鈎往往材質珍貴、紋飾複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曆史典故
《史記》記載,管仲曾射中齊桓公(小白)的帶鈎,後小白裝死逃脫,成為著名曆史事件。
二、作為成語的比喻義
“帶鈎”在成語中比喻狡詐、欺騙的意圖,源自捕魚工具“鈎子”的誘捕特性,形容人用虛僞手段達成目的。
實物“帶鈎”承載古代工藝與等級制度,成語“帶鈎”則反映行為動機的複雜性。若需進一步了解實物細節,可參考考古文獻或博物館藏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帶鈎(dài gōu)這個詞意思是指某物或某人上有鈎狀物,可以用來抓取或挂載其他東西。它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勾",其中"钅"是金屬的意思,"勾"意味着鈎子。根據拆分部首,可以推測出它與金屬鈎子有關。
來源方面,"帶鈎"一詞來自于現代漢語,通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具有鈎狀物的特征。它的繁體字為"帶鉤"。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的"帶鈎"字寫作"帯鉤"。其中"帯"是指攜帶、帶上的意思,"鉤"表示鈎子。這種寫法與現代的繁體字相似。
以下是關于"帶鈎"的例句:
1. 他的衣服上有一個帶鈎的口袋,可以放鑰匙。
2. 這個鑰匙鍊上有一個帶鈎的小鏡子,非常方便。
3. 她的耳環是帶鈎式設計的,可以輕松戴上和取下。
相關的組詞有"帶子"、"鈎子"等,近義詞有"挂鈎"、"釣鈎",反義詞可能是"平面"、"無鈎"。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