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軌的意思、文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軌的解釋

(1).文字和車軌。古代以同文軌為國家統一的标志。語本《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晉書·謝安傳》:“ 安 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 唐 李德裕 《謝恩不許讓官表狀》:“況今四表無事,六氣斯和,簫勺可緻於治平,文軌盡同於元化。”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梁文》:“一戎而倒載幹戈,萬國而混同文軌。”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至今日而地球九萬裡風氣大通,以日行百裡計之,環球一周,累年不能達,文軌何由一,聲問何由通乎?”

(2).引申指疆域。《周書·樂運傳》:“文軌之内,奔赴未盡;隣境遠聞,使猶未至。”

(3).作文的規範。 漢 王充 《論衡·超奇》:“ 長生 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徵詣相屬,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隋書·杜正藏傳》:“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後進所寳,時人號為文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軌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引申與曆史語境兩個維度闡釋:

一、字義本解與合成引申

“文”指文字、文書、禮樂制度;“軌”原指車轍、軌道,引申為規範、法則。二字合成後,字面可理解為“文字書寫的規範”或“制度法則的統一”,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文字與車軌,借指國家統一的制度”。

二、曆史語境中的政治象征

該詞在典籍中多象征政權統一與文化整合:

  1. 文字規範:南北朝時期,北朝政權推行“書同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統一漢字書寫,稱為“同文軌”(《魏書·高祖紀》)。
  2. 疆域一統:隋唐文獻常以“文軌”代指天下歸治,如《隋書·炀帝紀》載“方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喻指車同軌、書同文的統一局面。

三、現代語義的承襲與轉化

現代漢語中,“文軌”仍保留“文化制度統一性” 的古典意涵,偶見于曆史論述或文學修辭,如學者論及中華文化圈時稱“漢字文軌維系東亞文明”(《東亞文化研究》期刊)。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鍊接
  2. 《魏書·高祖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鍊接
  3. 《隋書·炀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鍊接
  4. 李明達《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形成》,《東亞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 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文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側重,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1.文字與車軌的統一(國家統一标志)

2.引申指疆域或天下

3.作文的規範

補充說明

“文軌”一詞體現了古代中國對文化、制度統一性的重視,尤其在政治語境中,常與“大一統”思想關聯。需注意的是,現代使用中“文軌”多出現在曆史或文學研究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晉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宜敗露白雲蒼狗保溫褊阸變羽編珠标韻嬖姬藏鋒斂銳搶攘侈麗闳衍村塢當難刀環大洋盆地冬風窦徑鬥蟋蟀對青竹爾俸爾祿非駮廢事風嬌夠瞧鼓脅黃竹鹘餅講交情監莅教訓擊瑕開疆辟土剋架老馬嘶風連類比物林秀龍鉢龍芽草明盲牌九炰烙遣決青衲勤飾窮審全局軀顔乳穴勝屠沈靜甚莫霜氛俗眼堂庑蓎藙外方内圓溫語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