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字和車軌。古代以同文軌為國家統一的标志。語本《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晉書·謝安傳》:“ 安 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 唐 李德裕 《謝恩不許讓官表狀》:“況今四表無事,六氣斯和,簫勺可緻於治平,文軌盡同於元化。”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梁文》:“一戎而倒載幹戈,萬國而混同文軌。”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至今日而地球九萬裡風氣大通,以日行百裡計之,環球一周,累年不能達,文軌何由一,聲問何由通乎?”
(2).引申指疆域。《周書·樂運傳》:“文軌之内,奔赴未盡;隣境遠聞,使猶未至。”
(3).作文的規範。 漢 王充 《論衡·超奇》:“ 長生 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徵詣相屬,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隋書·杜正藏傳》:“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後進所寳,時人號為文軌。”
“文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側重,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文軌”一詞體現了古代中國對文化、制度統一性的重視,尤其在政治語境中,常與“大一統”思想關聯。需注意的是,現代使用中“文軌”多出現在曆史或文學研究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晉書》等典籍。
《文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文字的軌迹或筆畫的軌迹。
《文軌》共有8個筆畫,由部首“文”和部首“車”組成。
《文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具體的來源和起源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
《文軌》的繁體字為「文軌」。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略有不同,但《文軌》一詞的基本形态在古代并無較大改變。
1. 他的書法風格獨特,字迹中透露出一種精緻的文軌。
2. 在書法作品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書寫力度和文軌的流暢。
1. 規軌:規矩的軌迹。
2. 名軌:傑出的人物所創造的光輝軌迹。
3. 文化:表達人類思想和感情的符號系統。
1. 筆迹:指書寫或繪畫中筆觸的痕迹。
2. 書寫:指用筆墨或其他工具書寫字符和文字。
1. 亂糟糟:形容沒有秩序或規律。
2. 變形:指文字或圖形形狀發生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