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字和车轨。古代以同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语本《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晋书·谢安传》:“ 安 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 唐 李德裕 《谢恩不许让官表状》:“况今四表无事,六气斯和,簫勺可致於治平,文轨尽同於元化。”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一戎而倒载干戈,万国而混同文轨。”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至今日而地球九万里风气大通,以日行百里计之,环球一周,累年不能达,文轨何由一,声问何由通乎?”
(2).引申指疆域。《周书·乐运传》:“文轨之内,奔赴未尽;隣境远闻,使犹未至。”
(3).作文的规范。 汉 王充 《论衡·超奇》:“ 长生 死后,州郡遭忧,无举奏之吏,以故事结不解,徵诣相属,文轨不尊,笔疏不续也。”《隋书·杜正藏传》:“又著《文章体式》,大为后进所寳,时人号为文轨。”
“文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侧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文轨”一词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文化、制度统一性的重视,尤其在政治语境中,常与“大一统”思想关联。需注意的是,现代使用中“文轨”多出现在历史或文学研究领域,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礼记》《晋书》等典籍。
《文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文字的轨迹或笔画的轨迹。
《文轨》共有8个笔画,由部首“文”和部首“车”组成。
《文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的来源和起源尚无确切的文献记载。
《文轨》的繁体字为「文軌」。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代略有不同,但《文轨》一词的基本形态在古代并无较大改变。
1.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字迹中透露出一种精致的文轨。
2. 在书法作品中能感受到作者的书写力度和文轨的流畅。
1. 规轨:规矩的轨迹。
2. 名轨:杰出的人物所创造的光辉轨迹。
3. 文化:表达人类思想和感情的符号系统。
1. 笔迹:指书写或绘画中笔触的痕迹。
2. 书写:指用笔墨或其他工具书写字符和文字。
1. 乱糟糟:形容没有秩序或规律。
2. 变形:指文字或图形形状发生变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