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驷乘的意思、驷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驷乘的解釋

古代兵車常乘三人,所乘第四人曰“驷乘”。駟,通“ 四 ”。《左傳·文公十一年》:“ 緜房甥 為右, 富父終甥 駟乘。” 楊伯峻 注:“古代兵車一般乘三人,此則四人共乘,其第四人曰駟乘,職則為車右之副手。”《左傳·昭公二十年》:“公聞亂,乘,驅自 閲門 入, 慶比 禦公, 公南楚 驂乘,使 華寅 乘貳車。及公宮, 鴻駵魋 駟乘于公,公載寳以出。” 杜預 注:“ 鴻駵魋 復就公乘,一車四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驷乘(sì chéng)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與車馬制度相關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由四匹馬拉動的一輛戰車,是先秦時期軍事編制和禮儀制度中的重要單位。以下從字形、本義、制度背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溯源

  1. “驷”的本義

    “驷”由“馬”與“四”組合而成,《說文解字》釋為“一乘也。從馬四聲”,明确指代四匹馬牽引的車輛。此概念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如《詩經·鄭風》中“驷介旁旁”即形容四匹披甲戰馬的威武之态。

  2. “乘”的軍事内涵

    “乘”(shèng)作為量詞,特指配有士兵的完整戰車單位。《周禮·夏官》載“凡制軍……一乘三百人”,表明“一乘”包含車、馬、甲士、步卒的作戰體系。“驷乘”即強調以四馬為核心的戰車編制。

二、車制與禮制中的“驷乘”

  1. 車戰時代的核心配置

    先秦戰争中,“驷乘”是諸侯國主力戰車的标準制式。《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城濮之戰“晉車七百乘,驷介百乘”,直觀反映其軍事地位。四馬分工明确:中間兩匹“服馬”負責牽引,外側兩匹“骖馬”控制轉向。

  2. 禮制等級的象征

    周代禮制嚴格規定馬車規格,《逸周書·王會》稱“天子駕六,諸侯駕四”,諸侯所乘“驷乘”成為身份标識。孔子亦以“驷不及舌”(《論語·顔淵》)比喻言語的不可逆轉,側面印證“驷乘”在文化中的認知深度。

三、相關制度延伸

  1. 兵力計算單位

    古時常以“驷乘”數量衡量軍力。《司馬法》載:“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故“千乘之國”即擁有千輛驷乘戰車及七萬五千兵力。

  2. 車馬配套術語

    • 驷介:四匹披甲戰馬(《左傳·宣公二年》)
    • 驷馬高車:形容顯貴者車駕(《漢書·于定國傳》)

主要典籍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4.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三秦出版社)
  5. 李零《司馬法譯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驷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文獻和現代詞典的解釋中綜合理解:

  1. 基本定義
    驷乘(sì chéng)指古代兵車上除常規三人(禦者、主将、車右)外所乘的第四人,職責通常為車右的副手,輔助作戰或護衛。此處的“驷”通“四”,強調人數而非馬匹。

  2. 文獻例證
    《左傳·文公十一年》記載:“緜房甥為右,富父終甥驷乘”,楊伯峻注解說,驷乘是四人共乘兵車時的第四人,屬戰時特殊配置。

  3. 職能與背景
    驷乘的出現可能與特定戰役需求有關,例如在緊急情況下增加兵力或強化防禦。其角色雖不固定,但多見于春秋時期的戰車編制記載。

  4. 現代詞典的擴展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驷乘”引申為“四匹馬拉的車”,并比喻承擔重要任務的團隊。但這一用法在傳統典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衍生解讀。

  5. 注意點
    需區分“驷乘”與“驷馬”(四匹馬)的概念。前者強調車上人數,後者指馬匹數量,二者在古籍中通常不混用。

“驷乘”的核心含義為古代戰車上的第四乘員,屬軍事術語;現代擴展的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白漭漭闆實鸨奧備件辨日壁衣不雌不雄猜間朝帶逞巧寵敬丑異春關唇三口四麤梗盜匪錠鐵訂終身發家凡胎分北風流瀟灑旰食宵衣高車故邑痕量吼罵徽號較箸積小成大蠲疏可厭口勑柳綠桃紅蒙松魔民畔援配比翩翾汽缸虬鐘渠率人模人樣三不惑聖鐵深銜十方界雙俸屬詞比事順頌四難台謝同甘苦晚日僞庭文攝武媚仙韻校能消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