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車常乘三人,所乘第四人曰“驷乘”。駟,通“ 四 ”。《左傳·文公十一年》:“ 緜房甥 為右, 富父終甥 駟乘。” 楊伯峻 注:“古代兵車一般乘三人,此則四人共乘,其第四人曰駟乘,職則為車右之副手。”《左傳·昭公二十年》:“公聞亂,乘,驅自 閲門 入, 慶比 禦公, 公南楚 驂乘,使 華寅 乘貳車。及公宮, 鴻駵魋 駟乘于公,公載寳以出。” 杜預 注:“ 鴻駵魋 復就公乘,一車四人。”
“驷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文獻和現代詞典的解釋中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驷乘(sì chéng)指古代兵車上除常規三人(禦者、主将、車右)外所乘的第四人,職責通常為車右的副手,輔助作戰或護衛。此處的“驷”通“四”,強調人數而非馬匹。
文獻例證
《左傳·文公十一年》記載:“緜房甥為右,富父終甥驷乘”,楊伯峻注解說,驷乘是四人共乘兵車時的第四人,屬戰時特殊配置。
職能與背景
驷乘的出現可能與特定戰役需求有關,例如在緊急情況下增加兵力或強化防禦。其角色雖不固定,但多見于春秋時期的戰車編制記載。
現代詞典的擴展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驷乘”引申為“四匹馬拉的車”,并比喻承擔重要任務的團隊。但這一用法在傳統典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衍生解讀。
注意點
需區分“驷乘”與“驷馬”(四匹馬)的概念。前者強調車上人數,後者指馬匹數量,二者在古籍中通常不混用。
“驷乘”的核心含義為古代戰車上的第四乘員,屬軍事術語;現代擴展的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驷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禦馬乘車。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驷」表示四馬并駕,「乘」表示乘坐車輛。
「驷乘」的部首是「馬」,部首意指字的核心意義或字形的形狀。它的筆畫數分别是「馬」(驷)的17畫和「乘」的9畫。
《驷乘》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典籍《周禮·秋官·大宗伯》。這部典籍記載了國家重要儀式、祭祀和行政制度等内容,其中提到了驷乘作為一種儀式行車的方式。
《驷乘》的繁體字為「駟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驷乘」的字形略有不同。其中「驷」的古寫形式為「駟」,形狀更為繁複。而「乘」的古寫形式為「乗」,上方有兩個橫杠表示車輛的形象。
1. 國王乘驷乘巡遊城市。
2. 我們駕馭着驷馬乘坐着華麗的馬車參加盛大的婚禮。
3. 這輛驷馬乘車已經有數百年的曆史。
組詞中包含「驷乘」這個詞的有:驷馬、四馬、驷馬功勞。
近義詞包括:駕車、乘坐、駕駛。
反義詞包括:下馬、徒步、行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