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狼牙棒的意思、狼牙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狼牙棒的解釋

古兵器名。用堅重之木為棒,長四五尺,上端長圓如棗,遍嵌鐵釘,形如狼牙。 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取堅重木為之,長四五尺,異名有四:曰棒,曰棆,曰杵,曰桿。植釘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右壁廂一個青臉獠牙,朱紅頭髮,手拿着狼牙棒。”《水浒傳》第三四回:“﹝ 秦明 ﹞祖是軍官出身,使一條狼牙棒,有萬夫不當之勇。”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有的在演習單刀或雙刀,有的在演習槍法,有的在演習狼牙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狼牙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與文化内涵的名詞,主要含義如下:

  1. 基本形制與定義

    狼牙棒指一種古代兵器,主體為長木棒或鐵棒,在棒頭或棒身鑲嵌、焊接大量尖銳的鐵釘、鐵刺或狼牙狀金屬凸起物。其名稱源于鐵刺形似狼的獠牙,具有威懾性和殺傷力。該兵器主要用于近戰揮擊,利用重量和尖刺破甲、造成撕裂傷。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狼牙棒”的詞條釋義

  2. 功能與實戰特點

    狼牙棒屬于重兵器範疇,其設計核心在于:

    • 破甲能力:密集的鐵刺可穿透或破壞鎖子甲、皮甲等古代護具;
    • 範圍殺傷:揮動時覆蓋面積大,能同時威脅多個目标;
    • 心理震懾:猙獰的外觀對敵軍士氣産生壓迫感。

      多見于宋、元、明時期的步兵與騎兵裝備,尤其適用于對抗重甲部隊。

      來源:《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 曆史文獻與演變

    北宋官修軍事著作《武經總要》記載了早期狼牙棒的形制圖譜,稱其“取堅重木為之,長四五尺,植鐵釘于上,如狼牙者”。至明清時期,演變出純金屬鑄造的“鐵狼牙棒”,并出現短柄雙手持用的變體。其名稱亦被引申為對類似形态鈍擊武器的統稱。

    來源:《武經總要校注》(中華書局版)及《中國古代兵器圖集》(文物出版社)

狼牙棒在漢語中特指一類帶刺的重型擊打兵器,其命名源于形似狼牙的鐵刺結構,是冷兵器時代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意義的典型裝備。

網絡擴展解釋

狼牙棒是中國古代一種典型的打擊類兵器,其名稱與結構特點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結構

狼牙棒由三部分組成:

  1. 棒頭:橢圓形錘狀,表面密布鐵釘(形似狼牙),材質早期為木制,後期發展為鐵制。
  2. 棒柄:長約2米的堅硬木棍,用于握持和揮動。
  3. 棒尾(鑽):鐵制尖刺,既可保護棒尾,也可用于戳擊或插地固定。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的“殳”,一種無刃長柄鈍擊兵器,後演變為帶刺形态。
  2. 演變:宋代為對抗遼金重甲騎兵,狼牙棒因破甲能力被廣泛使用,成為步兵重要武器。
  3. 傳承:蒙古騎兵改進為鐵鍊夾棒,明代戚繼光曾用類似武器對抗遊牧騎兵。

三、名稱由來

其名源于兩種說法:

  1. 形态說:鐵釘排列如狼牙,故稱“狼牙棒”。
  2. 誤稱說:最初為鹿下颌骨武器(稱“鹿牙棒”),因古人混淆鹿與麡狼(類似鹿的動物)而得名。

四、實戰應用

  1. 破甲優勢:鐵釘可穿透重甲,鈍擊造成内傷,對騎兵殺傷力顯著。
  2. 使用限制:需較強臂力,多由精銳士兵使用,普及度低于骨朵等輕型鈍器。

五、文化影響

《水浒傳》中秦明、《武備志》等文獻均記載其戰場地位,成為古代重兵器的代表之一。

(注:完整曆史細節可參考《武經總要》《武備志》等典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礙崄抱鑼鬓垂播送誠績赤文傳命楮湧爨桐宕麗氮族奉觞高壘深壁共管寡交軌笵過知害孩子涵暢汗簡黑門坎兒轟嚷回聲悔尤餬刷賈服踐德江南好堅固林結鱗激詭荊藍禁口錦石劇惡炕柴竈累罰冷署靈彩眉蛾門關綿力墨灰墓地篇冊偏練雨平看虔恪悭悋器量氣虛圈牢曲原神伎屍骨未寒屬絲隨俗浮沈外一首現成話席篾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