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諸侯所乘之船。維連四船,使不動搖,故稱。《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諸侯維舟。” 郭璞 注:“維連四船。”
(2).泛指帝王貴族所乘之船。 唐 趙彥昭 《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六龍齊軫禦朝曦,雙鷁維舟下緑池。”
(3).系船停泊。 南朝 梁 何遜 《與胡興安夜别》詩:“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 唐 薛用弱 《集異記·韋宥》:“行次江館,其家室皆已維舟入亭矣。”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皇舅墓》:“維舟上讀半磨滅,使君乃緣戚裡恩。” 清 戴名世 《遊吼山記》:“望見有石壁甚峭峻,維舟登岸,尋之得一尼菴。”
“維舟”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諸侯的專屬船隻
根據《爾雅·釋水》記載,天子乘船稱“造舟”,諸侯的船則稱“維舟”,指用四船相連以保持穩定。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等級制度對交通工具的規範。
泛指帝王貴族的船
唐代趙彥昭的詩句“雙鷁維舟下緑池”中,“維舟”即指貴族所乘的華美船隻,可見其引申為上層社會水上交通工具的泛稱。
系船停泊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如南朝梁代何遜《與胡興安夜别》中的“客子暫維舟”,以及唐代薛用弱《集異記》中“維舟入亭”等,均指用纜繩固定船隻的停泊動作。明清文獻中仍有沿用此意。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考據與文學用例,涵蓋禮儀制度、社會文化及日常語義三個層面。
《維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修補船隻、維護船隻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維”和“舟”。
在《維舟》中,它的部首是“維”,表示與織物有關;它的筆畫數是7,其中“維”部的筆畫數是6,而“舟”部的筆畫數是1。
《維舟》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古代文獻中。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維舟」。
在古代漢字中,「維舟」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唯一的差别是在繁體字中,「維」的「絲」部分寫作「糸」。
維舟的工人們在海上修理損壞的船隻。
維護、船隻、船員、修補、保養
修船、維修船隻、船舶維護
破船、廢棄船隻、船隻遺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