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别山的意思、大别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别山的解釋

[Dabie Mountains] 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為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主峰1729米。中國茶葉的主要産區之一

詳細解釋

在 豫 、 鄂 、 皖 三省邊境,西接 桐柏山 ,東延為 霍山 。 長江 和 淮河 的分水嶺。海拔一千米左右,主峰 天堂寨 在 湖北省 羅田縣 東北,高1729米。富林、礦資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别山(Dàbié Shān)是位于中國中東部的一條重要山脈,橫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從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地理内涵角度,其詳細含義可概括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地理特征

    大别山為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安徽省境内)。其名源自山脈分隔南北的地理作用,山勢巍峨,溝壑縱橫,是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遊平原的天然屏障。《中國地名大辭典》指出:“大别”意為“大分界”,凸顯其劃分中國地理南北的核心功能。

  2. 名稱溯源

    • “大”:形容山脈規模宏大,綿延數百公裡。
    • “别”:據《現代漢語詞典》,本義為“分離、區分”,引申為地理分界。《尚書·禹貢》有“内方至于大别”記載,印證其作為自然分界線的曆史認知。

二、文化意義

  1. 曆史象征

    大别山自古為南北文化交融地帶,楚文化、中原文化在此碰撞。抗日戰争與解放戰争時期,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被譽為“紅色搖籃”,承載重要近現代曆史記憶。

  2. 生态價值

    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别山擁有大别山五針松等珍稀物種,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列為優先保護區域。


三、科學釋義補充

地質學上,大别山屬秦嶺-大别造山帶東段,以超高壓變質岩聞名,對研究闆塊構造有國際意義(《中國自然地理·地貌卷》)。


參考文獻來源

  1. 《中國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3. 《中國近代革命史綱》(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研究報告》(生态環境部)
  5. 《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叢書》(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大别山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和曆史文化名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地理特征

  1. 位置與範圍
    橫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西北-東南走向,西接桐柏山,東延霍山,全長約380公裡,平均海拔500-800米,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安徽省霍山縣),次主峰天堂寨1729米(湖北省羅田縣)。

  2. 自然分界作用
    作為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山南水系彙入長江,山北水系注入淮河,形成了南北氣候差異。地質構造上屬秦嶺褶皺帶延伸,山體被斷層分割成菱形斷塊,東南側有陡峭斷層崖。

二、名稱由來

  1. 曆史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漢代司馬遷記錄漢武帝登臨後感歎南北景觀差異,稱“此山大别于他山”。

  2. 民間傳說
    包括三種主流說法:

    • 李白命名說:相傳李白登主峰見南北景色迥異(南麓山花爛漫,北麓白雪皚皚)而得名;
    • 地緣分隔說:因分隔吳楚兩地,南北氣候、文化差異顯著;
    • 神話起源說:傳說此山撐開天地,使萬物有别。

三、經濟與生态

四、曆史與戰略地位

  1. 古代軍事要地
    西周時期為古皖國封地,漢代起因控扼長江咽喉成兵家必争之所。

  2. 近現代革命根據地
    1920年代起成為鄂豫皖蘇區核心,孕育紅四方面軍;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别山,拉開解放戰争戰略反攻序幕,被譽為“從勝利走向勝利之地”。

五、文化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或景點信息,可查閱相關曆史文獻或旅遊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碧松煙愊憶不可抗拒草創蟬翼扇趁趃搭白東事法律關系客體非法摓策豐兆扶頭卯酒耕讀怪得韓愈弘濟活健活字典系泊解讀畿解記下蠟黃闌尾炎樂行憂違良辰美景林園流波流泉瞄準滅學牧犬内陸内民撚腳撚手女中堯舜牽從芊麗前緒青蟲簪青衣夢窮了七五三敺略三面網搔首贍給賞鑒升統深谷為陵孀孤說千說萬庶人踏步他出搨匠蝸睆閑嗑牙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