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别山的意思、大别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别山的解釋

[Dabie Mountains] 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為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主峰1729米。中國茶葉的主要産區之一

詳細解釋

在 豫 、 鄂 、 皖 三省邊境,西接 桐柏山 ,東延為 霍山 。 長江 和 淮河 的分水嶺。海拔一千米左右,主峰 天堂寨 在 湖北省 羅田縣 東北,高1729米。富林、礦資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别山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和曆史文化名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地理特征

  1. 位置與範圍
    橫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西北-東南走向,西接桐柏山,東延霍山,全長約380公裡,平均海拔500-800米,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安徽省霍山縣),次主峰天堂寨1729米(湖北省羅田縣)。

  2. 自然分界作用
    作為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山南水系彙入長江,山北水系注入淮河,形成了南北氣候差異。地質構造上屬秦嶺褶皺帶延伸,山體被斷層分割成菱形斷塊,東南側有陡峭斷層崖。

二、名稱由來

  1. 曆史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漢代司馬遷記錄漢武帝登臨後感歎南北景觀差異,稱“此山大别于他山”。

  2. 民間傳說
    包括三種主流說法:

    • 李白命名說:相傳李白登主峰見南北景色迥異(南麓山花爛漫,北麓白雪皚皚)而得名;
    • 地緣分隔說:因分隔吳楚兩地,南北氣候、文化差異顯著;
    • 神話起源說:傳說此山撐開天地,使萬物有别。

三、經濟與生态

四、曆史與戰略地位

  1. 古代軍事要地
    西周時期為古皖國封地,漢代起因控扼長江咽喉成兵家必争之所。

  2. 近現代革命根據地
    1920年代起成為鄂豫皖蘇區核心,孕育紅四方面軍;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别山,拉開解放戰争戰略反攻序幕,被譽為“從勝利走向勝利之地”。

五、文化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或景點信息,可查閱相關曆史文獻或旅遊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别山這個詞指的是位于中國湖北、河南、安徽交界處的一座山脈,得名于它與其他山脈相隔較遠,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獨立山脈。下面給出關于大别山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大别山的拆分部首是大(部首:大,筆畫:3)和山(部首:山,筆畫:3)。 來源: 大别山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年》。大别山被譽為革命聖地,因為它曾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戰略地區,有着輝煌的革命曆史。 繁體: 《大别山》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大別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大别山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不過現代漢字書寫中通常使用"大别山"這種寫法。 例句: 1. 他們前往大别山開展了一次偉大的革命鬥争。 2. 我們奮勇向前,向着大别山進發。 組詞: 大别山的組詞包括大别山脈、大别山區等。 近義詞: 大别山的近義詞包括大别山系、巨烈山等。 反義詞: 大别山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