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武帝 元鼎 四年于 汾陰 所得的 周 鼎,藏于 甘泉宮 。後用以指象征國祚的寶鼎。 唐 蘇颋 《奉和聖制途次舊居應制》:“盛業銘 汾 鼎,昌期應 洛 書。”參閱《史記·封禅書》、《漢書·吾丘壽王傳》。
“汾鼎”是古代中國曆史中的一個重要器物,具體解釋如下:
來源與定義
汾鼎指漢武帝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于汾陰(今山西萬榮縣)獲得的周代寶鼎,後藏于甘泉宮。此鼎被視為象征國家政權(國祚)的禮器,具有政治與文化的雙重意義。
象征意義
作為“國祚的寶鼎”,汾鼎不僅是皇權的象征,也代表王朝的正統性與天命所歸。其發現被漢武帝視為祥瑞,用以鞏固統治合法性。
曆史背景
據《史記·封禅書》記載,汾陰出土周鼎的事件被納入漢武帝時期的封禅活動中,成為彰顯漢朝強盛的重要标志。後世文獻如《漢書》也提及此事。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蘇颋在《奉和聖制途次舊居應制》中寫道:“盛業銘汾鼎,昌期應洛書”,将汾鼎與“洛書”并列,暗喻王朝興盛的吉兆。
補充說明:汾鼎在後世常以“汾陰鼎”代稱(如唐代岑參詩作),其文化影響延續至後世,成為政權合法性的經典意象。
汾鼎是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學問或知識博大精深。
汾鼎的部首是水,具體的筆畫數目是11畫。
《漢書·刑法志》記載了一位名叫汾陽侯的官員,他非常聰明識廣,學問博大,所以人們用他的名字“汾陽侯”來表示學問淵博的意思。
汾鼎的繁體字為「汾鼎」。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例如,「汾鼎」可能會寫成「汾釁」。
他的知識廣泛,真是個汾鼎之才。
汾鼎之才、汾鼎學問。
博學多識、博聞強識。
無知、淺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