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armist talk;say frightening things just to raise an alarm;exaggerate things to scare the mass] 故意说惊人的话,让听的人惊恐
谓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 鲁迅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 战国 时谈士蜂起,不是以危言耸听,就是以美词动听,于是夸大,装腔,撒谎,层出不穷。” 郭小川 《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
“危言耸听”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使用惊人之语,以引起他人恐慌或注意。其核心是通过渲染危险或夸张描述,使听者感到震惊。
最早见于宋代吕祖谦《吕东莱文集》:“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耶!”。原指用激烈言论表达愤慨,后逐渐演变为含贬义的用法,强调刻意制造恐慌。
如需更多例句或语境分析,可参考来源网页。
危言耸听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说出某种不符合实际情况,让人感到恐慌或不安的话语。通常用来形容说话者不负责任或夸大事实的言论。
危言耸听的拆分部首是 "口"和 "言",拆分笔画为 "口"(4画)和 "言"(7画)。
危言耸听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赞、孔子之言而天下其疑乎?”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对虚妄言论的批评。
在繁体字中,危言耸听的写法为「危言聳聽」。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危言耸听在古代有不同的写法。如西汉时期的《广韵》将其写作「頤頽怳蓧」,而《说文解字》则将其写作「危迤怳巠」等。
1. 他的言论总是危言耸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依据。
2. 不要听信那些危言耸听,要保持理性的判断。
危言、耸听
杞人忧天、臆言谣传、胡说八道
实话实说、真实可信、可靠陈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