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威力使之安定。 唐 白居易 《册新回鹘可汗文》:“舟车之所及,日月之所照,威绥仁董,罔不嚮化。”
威绥是古汉语复合词,由“威”与“绥”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威严或武力手段实现安抚与平定。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说文解字》释为“畏也”,本义为威严、震慑力,引申为武力征伐㊟¹。如《尚书·洪范》:“惟辟作威”,指君主以刑律立威。
《尔雅·释诂》注“安也”,本义为安抚、安定㊟²。《诗经·大雅·民劳》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即以仁政安定疆域。
“威绥”属动词性结构,强调以威慑为手段达成安定,多用于描述政权对边疆或叛乱的管控。
例:《后汉书·马援传》载“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威绥德怀”,指以武力震慑羌人后施行怀柔政策。
该词高频出现于古代军政文献:
“公(曹操)威绥朔方,夷狄震服”,指以军威安定北方游牧部族㊟³。
“太宗文武圣皇帝……威绥外区”,颂扬唐太宗以武力拓展疆域后的安抚政策㊟⁴。
“威服”(以威慑降服)侧重征服结果,“怀柔”(笼络安抚)侧重和平手段,“威绥”则兼有二者的动态过程。
与“绥靖”(妥协求和)不同,“威绥”隐含主动施压的前提,如《左传》“叛而不讨,何以示威”即其思想基础㊟²。
权威来源索引
㊟¹ 许慎. 《说文解字》卷十二. 中华书局影印本.
㊟² 郝懿行. 《尔雅义疏》释诂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³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3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⁴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威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ēi suí,其核心含义为“以威力使之安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该词:
字义构成:
历史用例:
部分释义(如)提到“威绥”可形容兼具威严与亲和力的人物特质,即在展现力量的同时保持温和态度,使人心悦诚服。此属词语的扩展用法,更贴近现代语境中对领导力的描述。
高权威网页(如汉典、查字典)均以“以威力安定”为核心释义,而“威严与温和并存”的解读多见于网络释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适用。
扮妆陂侈边効标下长墉触罗初唐初心凑泊粗举戴见钉缸动问多难矾石佛螺诃多核剖和正候潮蝴蝶会忽喇叭剪头接仗金花诰畯儒可不道览示俍倡连蔓临诀留攒癃閟蒌蒿螺江马韩命笼明训泼泼洒洒悄静清晰度扰动山复整妆首富説不上数棋思元酸鼻踏花逃宠陶穴提款刓隐文按文品握粟闲种枭健宵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