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迫近于盡頭,終了。《楚辭·九辯》:“歲忽忽而遒盡兮,恐餘壽之弗将。” 朱熹 集注:“遒,迫也,盡也。” 晉 潘嶽 《秋興賦》:“悟時歲之遒盡兮,慨俛首而自省。” 宋 秦觀 《送李端叔從辟中山》詩:“駸駸歲遒盡, 淮海 歸無期。” 清 顧炎武 《歲暮》詩:“一歲倏遒盡,我行復何如?”
“遒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内容進行解析:
多用于古代詩文,描述時間流逝或事物臨近終結的狀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研究或古籍解讀。
需注意與“窮盡”(完全結束)的區别:“遒盡”強調“迫近終點”,而“窮盡”更側重“徹底完結”。
遒盡(qiú jìn)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完美無瑕疵的狀态。它可以用來形容文字、音樂、表演等各種藝術作品的高超水平。同時,遒盡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才能、品質和行為。
遒(qiú)字有兩個部首:辵(chuò)和犬(quǎn),它和“逐”、“途”等字有一樣的“辵”部,意味着行進、前進。盡(jìn)字的部首是才(cái),表示才能。根據《康熙字典》,遒字的總筆畫數為19,而盡字則為6。
遒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邶風·遒逝》一篇。它的意思是指風聲非常清晰、蒼勁有力。後來,這個詞逐漸演化為描述事物完美狀态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遒字的寫法為遒,盡字的寫法為盡。在繁體字中,盡字的表示和簡體字的“盡”是一樣的。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差異,遒字在楷書字體中的寫法為贅。就像演藝界有名的人都具有高超的才能和技藝,所以在這裡遒字使用贅字表示其完美的意思。而盡字的古代寫法則為“妗”。
例句:
1. 他的舞台表演精彩非凡,堪稱遒盡。
2. 這部小說的描寫細膩入微,文字流暢,可謂遒盡。
3. 她的吉他彈唱技巧高超,每一首歌都演繹得遒盡。
組詞:
1. 突飛猛進:形容進步迅速,發展迅猛。
2. 出類拔萃:形容在群體中,優秀出衆,超過其他人。
3. 獨步天下:指在某個領域無人能敵,獨一無二。
近義詞:
1. 卓越:突出、傑出,表示出類拔萃。
2. 完美:沒有瑕疵,追求一切都處于最佳狀态。
反義詞:
1. 瑕疵:缺陷、不完美,與遒盡相對。
2. 拙劣:低劣、差劣,與遒盡的優秀水平相對。
通過這篇文章,你應該對于“遒盡”的意思、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代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