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梵語dharma的譯音,亦譯“達摩”、“達磨”、“曇無”等。意為法,佛法。佛門僧人常以“曇摩”、“曇無”等為其名之組成部分。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中之 昙摩難提 (意譯 法喜 )、 昙無竭 (意譯 法勇 )即是。
(2).名僧 昙摩羅 的省稱。又名 昙摩迦羅 ,意譯 法時 。 西域 烏場國 人,通曉諸經。 北魏 嘉平 時來華,在 洛陽 建 法雲寺 ,傳習戒律,為京師僧俗所宗仰。 唐 沉佺期 《紅樓院應制》詩:“ 支遁 愛山情謾切, 曇摩 泛海路空長。”
“昙摩”是梵語dharma(音譯“達摩”“達磨”“昙無”等)的漢譯詞彙,意為“法”或“佛法”。該詞在佛教文化中主要有以下含義和應用:
佛門僧人常将“昙摩”“昙無”等嵌入法名,以體現對佛法的尊崇。例如:
據《法苑珠林》等典籍記載,“昙摩尊者”是佛教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曾向佛陀請教“陀羅尼門”等深奧佛理,象征對佛法的精進與領悟。
單獨“昙”字在漢語中有“雲彩密布”或“昙花”之意,但在“昙摩”一詞中僅為音譯部分,不涉及字面意義。
“昙摩”是佛教術語,既指佛法本身,也用于僧人法名,體現了梵漢文化交融的特點。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但核心始終圍繞“佛法”展開。
昙摩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為心灰意冷、心情低落、無精打采的樣子。
昙摩的部首是日字旁,筆畫數為11。
《昙摩》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中,意為黑暗世間的愚昧無知。後來在佛教經典《佛說阿彌陀經》中,昙摩被用來形容沒有戲劇性質的生活,即平淡無奇、毫無變化的生活狀态。
昙摩的繁體字形為「曇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昙摩的寫法可以是「昘」加上「麽」。而昘是代表黃昏的意思,而麽可以理解為模糊,此外未詳。
他最近一直昙摩着,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 昙摩不定: 形容心情低落不穩定。
- 昙摩未名: 形容心情非常低落。
- 昙摩沉沉: 形容心情極為沉重,沒有一絲希望。
頹喪、憔悴、郁悶、沮喪
歡快、興奮、愉悅、開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