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鳴榔 ”。敲擊船舷使作聲。用以驚魚,使入網中,或為歌聲之節。《文選·潘嶽<西征賦>》:“纖經連白,鳴桹厲響。”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長木叩舷為聲,言曳纖經於前,鳴長桹於後,所以驚魚,令入網也。” 唐 李白 《送殷淑》詩之一:“惜别耐取醉,鳴榔且長謡。” 王琦 注:“所謂鳴榔者,常是擊船以為歌聲之節,猶叩舷而歌之義。”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九:“先是數載前,一漁者持蓑笠綸竿,擊短版,唱《漁家傲》,其舌為鳴桹之聲以參之,自號‘回同客’。” 明 張煌言 《舟次聽雨分得長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鳴榔。” ********* 《星洲旅次有夢而作》詩:“ 錢塘江 上聽鳴榔,夜夢依稀返故鄉。”
“鳴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鳴桹”亦作“鳴榔”,指敲擊船舷發出聲響的行為。其中“桹”本指一種高聳的樹木(《說文解字》),後特指漁人系在船舷上用以驅趕魚群的長木棒(《文選·西征賦》李善注)。
用途與功能
主要用于捕魚場景:
文獻例證
潘嶽《西征賦》中“纖經連白,鳴桹厲響”描述了漁人一邊牽引漁網,一邊敲擊桹木的情景。清代《漢典》進一步說明“桹”是漁人結在船舷上的長木棒,印證其工具屬性。
同源字與演變
“桹”與“榔”相通,例如“鳴桹”在部分文獻中寫作“鳴榔”,二者均指敲擊動作或工具(漢典釋義)。
若需更多具體用例或曆史背景,可查閱《文選》注疏或漁業民俗研究文獻。
鳴桹(míng gā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鳥和木,拼音為míng gān,共有11個筆畫。
鳴桹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鹿鳴》一詩中,是用來描寫鹿叫聲的。在詩經中,鳴桹表示鳥鳴或樂器的聲音。
鳴桹的繁體字是「鳴梃」。
古時的鳴桹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結構稍有不同。在古代篆書中,鳴桹的寫法更加古樸簡練。
1. 林間傳來清脆的鳴桹聲,聽起來非常悅耳。
2. 高山上的鳥兒鳴桹聲,仿佛在歡迎遠方的客人。
鳴桹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1. 鳴禽(míng qín):指發出鳥叫聲的鳥類。
2. 音樂(yīn yuè):泛指用聲音和節奏創造美的藝術形式。
與鳴桹意義相近或相似的詞語有:
1. 鳴叫(míng jiào):指鳥類或某些動物發出聲音。
2. 鳴聲(míng shēng):泛指任何發出聲音的聲響。
與鳴桹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寂靜(jì jìng):指沒有聲音或非常安靜的狀态。
2. 沉默(chén mò):指不發聲或保持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