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可以避兇邪的猛獸。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猛槐》:“列象畏獸,兇邪是辟。” 唐 裴孝源 《貞觀公私畫史》:“《畏獸圖》, 王廙 畫。”
“畏獸”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傳說生物,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如下:
“畏獸”指傳說中能驅避兇邪的猛獸。該詞由“畏”(意為敬畏、避忌)和“獸”(猛獸)組成,強調其具有鎮邪的特殊能力。
作為神話生物,畏獸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與對災禍的規避心理,常出現在鎮墓、建築裝飾等場景,承載趨吉避兇的寓意。
以上内容綜合了《山海經》相關注釋、唐代畫史等權威文獻記載。由于現存記載較簡略,具體形象特征需結合考古實物(如墓葬壁畫)進一步考證。
《畏獸》一詞是指對野獸感到恐懼或敬畏的心理狀态或行為。畏獸可以表現為對野獸的躲避、逃避或避開等行為,也可以表現為對野獸的遠離、避讓或尊重等态度。
《畏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畏”和“獸”兩個部分。
其中,“畏”字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8。
而“獸”字的部首是“六”,總筆畫數為16。
《畏獸》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觀念中。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種強大的野獸,這些野獸經常給人們生活帶來威脅,因此人們對野獸産生了畏懼和敬畏之心。
《畏獸》的繁體字為「畏獸」。
在古代,對于《畏獸》這個詞的寫法有所差異,但大緻都是采用了「畏」和「獸」兩個字。
1. 他無法克服自己對野獸的畏獸心理,所以從未敢進入森林。
2. 那位獵人展示了他對畏獸的深厚知識和經驗。
1. 畏懼:表達對任何事物産生恐懼或敬畏。
2. 畏縮:形容因害怕、畏懼而退縮。
3. 畏敵:表示對敵人産生的恐懼和敬畏。
1. 畏懼:恐懼、怯懦
2. 敬畏:敬重、崇拜
1. 放肆:無畏、大膽
2. 蔑視:輕視、不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