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理本的意思、理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理本的解釋

至治的根本。 唐 白居易 《采詩以補察時政策》:“聖王酌人之言,補己之過,所以立理本,導化源也。” 唐 韋展 《日月如合璧賦》:“天垂象兮至明,曆為功兮可久,重之斯實理本,輕之則為亂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理本是漢語複合詞,由“理”(根本道理、法則)與“本”(根源、基礎)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的根本道理或核心準則,強調對本質性規律的把握。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根本道理;核心準則

    指事物存在或運行所依據的最基礎、最本質的原理或法則。

    例:治國安邦需明其理本,方能長治久安。

  2. 治理的根本

    古代文獻中特指治國方略的基礎原則,如仁政、德治等核心理念。

    例:《後漢書》雲:“王者承天理物,必崇其理本。”(參見《後漢書·卷四十六》)


二、引證與典籍出處

  1. 《後漢書·郭陳列傳》

    “夫救奢必于儉約,拯薄無若敦厚,安上理人,莫善于禮。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廉恥不立。”

    此處強調“禮”為治國之“理本”,即社會秩序的核心準則。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理本”詞條,釋為:“根本的道理;治理的根本依據。”


三、現代語境延伸

在當代漢語中,“理本”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于學術或哲學論述中,代指理論根基或思想本源。例如:

“研究傳統文化需追溯其理本,而非僅關注表象。”


參考資料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理本”一詞的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主要依據權威來源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根據、等權威古籍注解,“理本”指至治的根本,即治理國家或實現理想社會的根本原則。例如唐代白居易在《采詩以補察時政策》中提到“立理本,導化源”,強調通過采納民意來鞏固治國根基。

二、構成解析

  1. 單字溯源

    • 理:原指玉石紋路(),引申為規律、原則,如《漢典》注“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标準”。
    • 本:草木根基(),喻事物的根源,如《漢典》釋“根本、基礎”。
  2. 組合含義
    二字結合後,“理本”強調以根本性原理或規律作為治理基礎,如唐代韋展《日月如合璧賦》中“重之斯實理本”,說明遵循根本原則的重要性。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讨論治國理念,如帝王納谏、制定政策等場景()。現代語境下,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引申為“理論與實踐結合”,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不同來源的釋義差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白居易集》或《全唐文》相關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蚌胎薄瘠卑辭厚币兵馬籍岑樓常違攙腰鈔突差之毫厘,謬以千裡觸緒湊趣翠帳待理不理丹青竹鼎司東堂都匠蠹民發末芳塵台方位角飛漱甘草趕碌跟役格式塔心理學攻昧官着行衞黑發黑土赫日鶴神紅頭籤回彈節人借索積漸進道若蜷炬燭袴腿老年間美祥母妹盤兒辟舍皮室軍青蓱嶔岩柔婉散火奢比社鳴舐足纾回穗帶所在陶秫尾頁五花度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