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achronic;last] 所經過的時間
這一戰役曆時六十五天
(1).察看時機。《國語·晉語五》:“夫言以昭信,奉之如機,歷時而發之,胡可瀆也!”
(2).經曆四時。《穀梁傳·文公二年》:“歷時而言不雨, 文 不憂雨也。” 範甯 注:“今 文公 歷四時乃書,是不勤雨也。”
(3).經過的時間。 ********* 《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這次,因我領導的錯誤與軍事指揮的無能,緻遭失敗,被俘入獄,現在已曆時四個月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曆時漢語 快速查詢。
“曆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曆時(拼音:lì shí)指某事件從開始到結束所經過的時間。例如:“這一戰役曆時六十五天”。它強調時間跨度的持續性,常用于描述事件、工程、活動等的持續時間。
現代常用義
多用于客觀陳述時間長度,如“籌備工作曆時三個月”“項目曆時兩年完成”。
近義詞:持續、曆經;反義詞:瞬時、短暫。
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曆時”的核心是時間跨度的描述,現代用法以“持續時間”為主,古代則包含時機觀察和季節更疊的引申義。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曆時(lì sh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曆”和“時”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曆(shǐ)的部首是“廠”,時(shí)的部首是“日”。
拆分筆畫:曆(shǐ)需要8個筆畫,時(shí)需要10個筆畫。
曆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漢字中,曆的意思是“經過、經曆”,時的意思是“時間、季節”。當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曆時時,表示經過的時間或者持續的時期。
在繁體字中,曆時的寫法為歷時。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曆”在古代的寫法是“厤”或者“厯”,“時”在古代的寫法是“旹”或者“舊”。
1. 曆時五年的研究,他取得了博士學位。
2. 曆時兩個月的艱苦努力,他終于完成了這部巨著。
3. 這個項目的曆時預計為三年。
組詞:曆時演變、曆時研究、曆時長久。
近義詞:曆程、持續時間、時期。
反義詞:瞬間、短暫、立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