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摩骨節。《淮南子·泰族訓》:“四枝節族,毛蒸理洩,則機樞調利,百脈九竅,莫不順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豈節拊而毛脩之哉!”
“節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撫摩骨節,即通過按摩或觸碰人體關節部位以達到舒緩或調理的目的。該詞出自《淮南子·泰族訓》的記載:“四枝節族,毛蒸理洩……豈節拊而毛脩之哉!”
語境分析
在古籍中,“節拊”多用于描述身體調理或養生相關的場景。例如《淮南子》中強調人體機能自然調重要性,認為無需刻意通過“節拊”等外力幹預即可達到健康狀态。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屬于生僻詞彙,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需注意其與“節族”(指關節和肌肉聚結處)等相近概念的區别。
補充說明
從構詞法看,“節”指關節,“拊”意為輕拍或撫摩,組合後引申為對關節的按摩手法,可能與古代中醫推拿理論相關。
建議:若需深入理解,可結合《淮南子》原文及漢代醫學文獻進一步考證。
節拊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節制和拍打。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節和拊。
節拊的首部是“⺖”(木字旁),尾部是“扌”(手字旁),共計8個筆畫。
節拊源于古代音樂演奏中的一種方法,常用于打拍子,作為一種節制的手勢。後來,節拊引申為節制和拍打的意思,用來形容對行為的約束和處罰。
節拊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節拊」。
古時候的節拊寫作「節拊」。在古代的字典和文獻中,「節」字是用「⺁」(豎折彎鈎)加上「示」(礻)的組合。
1. 他用節拊打擊了桌子一下,制止了大家的喧鬧。
2. 父母應該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節拊,以教育他們。
1. 節制:指對行為、情感等進行控制和限制。
2. 打拊:指用手或器物拍打。
1. 制約:指通過規定或限制來控制行為的發展。
2. 懲罰:指對不符合規定或犯罪行為進行處罰。
放縱:指對行為不加約束或制約,任由其自由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