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orching sun] 烈日。畏通“隈”
夏与畏日争。——[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左传·文公七年》:“ 赵衰 ,冬日之日也; 赵盾 ,夏日之日也。” 杜预 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后因称夏天的太阳为“畏日”,意为炎热可畏。 唐 杜甫 《过洞庭湖》诗:“破浪南风正,回檣畏日斜。” 宋 苏轼 《春贴子词·皇太妃阁》之四:“自有梧楸鄣畏日,仍欣麦黍报丰年。”
(2).怕犯日忌。古人迷信,认为某些年、月、日不宜做某种事情,称为日忌。 唐 柳宗元 《三戒·永某氏之鼠》:“ 永 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畏日”一词的释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与引申义
指夏季烈日
源自《左传·文公七年》中“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的典故,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后以“畏日”代指酷暑烈日,如杜甫《过洞庭湖》中“回樯畏日斜”,苏轼诗词中“自有梧楸鄣畏日”均用此意。
通假用法
部分文献中“畏”通“隈”,表“炎热”义,如严复译《天演论》中“夏与畏日争”即描述烈日炙烤的场景。
二、古代民俗含义
古人迷信特定日期有禁忌,称“日忌”。“畏日”亦指对此类禁忌的畏惧,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中“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即描述某人因忌讳日辰而过度谨慎。
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文学描述,既可指物理层面的畏避烈日(如避暑行为),也可引申表达对严酷环境或压力的回避态度。
《畏日》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汉语词,拆分成部首和笔画后,第一个字是“⺈”,它属于“⺈字底部”部首,它的笔画数是3。第二个字是“日”,它属于“日字底部”部首,它的笔画数是4。
《畏日》这个词来源于汉语,它形容的是对太阳、白天等有关太阳活动的现象感到畏惧和恐惧。它传递的情感是对太阳的敬畏和对于光明世界的未知感。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对太阳或白天的害怕和不安。
《畏日》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畏日」。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变化。对于《畏日》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关于《畏日》的例句:
1. 他对于阳光下的户外活动总是感到畏日。
2. 她的恐高症越发严重,连到阳台上都畏日。
3. 由于害怕光线,他总是选择在阴暗的地方工作,对于畏日已经成了习惯。
4. 女孩子总是对那个高个子男生畏日,因为他给人一种强烈的阳光感。
组词:日光、畏惧、日出、日落、日程、日常、日用、太阳
近义词:恐日、怕日、惧日
反义词:喜日、爱阳光、热爱日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