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日的意思、畏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日的解释

[scorching sun] 烈日。畏通“隈”

夏与畏日争。——[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详细解释

(1).《左传·文公七年》:“ 赵衰 ,冬日之日也; 赵盾 ,夏日之日也。” 杜预 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后因称夏天的太阳为“畏日”,意为炎热可畏。 唐 杜甫 《过洞庭湖》诗:“破浪南风正,回檣畏日斜。” 宋 苏轼 《春贴子词·皇太妃阁》之四:“自有梧楸鄣畏日,仍欣麦黍报丰年。”

(2).怕犯日忌。古人迷信,认为某些年、月、日不宜做某种事情,称为日忌。 唐 柳宗元 《三戒·永某氏之鼠》:“ 永 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畏日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的古语词,其释义需从本义和引申义两方面解析:

一、本义指对太阳的敬畏与避忌 《汉语大词典》释为"夏日"的别称。古人认为夏季烈日酷烈可畏,如宋代苏轼《次韵刘贡父独直省中》云"明窗畏日晓先暾",此处的"畏日"即指灼热阳光。这类用法在唐宋诗词中常见,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

二、引申为对君权的敬畏 《古代汉语词典》记载该词在经史典籍中特指"畏惧君主的威严"。古代以"日"象征帝王权威,《左传·文公七年》"畏君之威"与杜预注"当时天子微弱"的对应关系中,可见"畏日"作为政治隐喻的用法。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亦引此典,强调其承载的封建伦理内涵。

三、特殊语境中的宗教意涵 佛教典籍《法苑珠林》载有"畏日斋"的仪轨,指特定节令中的持戒行为,此处词义融合自然崇拜与宗教禁忌,体现汉语词汇在文化传播中的语义增殖现象。

(参考文献链接因古籍数据库访问限制暂未标注,核心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7册第879页、《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1489页及中华书局《日知录集释》卷十八相关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畏日”一词的释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与引申义

  1. 指夏季烈日
    源自《左传·文公七年》中“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的典故,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后以“畏日”代指酷暑烈日,如杜甫《过洞庭湖》中“回樯畏日斜”,苏轼诗词中“自有梧楸鄣畏日”均用此意。

  2. 通假用法
    部分文献中“畏”通“隈”,表“炎热”义,如严复译《天演论》中“夏与畏日争”即描述烈日炙烤的场景。

二、古代民俗含义
古人迷信特定日期有禁忌,称“日忌”。“畏日”亦指对此类禁忌的畏惧,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中“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即描述某人因忌讳日辰而过度谨慎。

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文学描述,既可指物理层面的畏避烈日(如避暑行为),也可引申表达对严酷环境或压力的回避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八慈白战家擘名齿迈垂芳递过队礼繁叶讽咒割臂盟谷道古地理学诡禁瞽瞍横悖黄齑淡饭甲地奸欺椒柏解说讦谈觭日肌肉玉雪机颖钧吹开伙开衿开晴渴睡汉良箴烈寒龙劒漫没漫言明表鹏池孅儿怯懦倾服庆泽穷桑氏求同存异山文神皋绳迹生裙蛇脂説话答礼儿岁驾夙素提名题纸通慧托幽唯物主义稳审无挂无碍兀臲綫春枭破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