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zy;blurred] 迷漫而模糊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色微茫
亦作“ 微芒 ”。1.隐秘暗昧;隐约模糊。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此妄语乃尔,而人犹有不觉其虚者,况其微茫欺誑,颇因事类之象似者而加益之,非至明者,仓卒安能辨哉!” 前蜀 韦庄 《江城子》词:“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 元 鲜于枢 《念奴娇·八咏楼》词:“瀟洒云林,微茫烟草,极目春洲阔。” 清 曾国藩 《黄仙峤前辈诗序》:“智足以析天下之微芒,明足以破一隅之固,识之谓也。” 华山 《山中海路》六:“小铁锤在岩石上敲击着,山风回荡着空漠微茫的回声。”
(2).引申为渺茫。 宋 秦观 《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珍重故人敦妙契,自怜身世两微茫。”
微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模糊不清;隐约微弱
指事物因光线暗淡、距离遥远或存在感稀薄而难以清晰辨认的状态。
例:晨雾中的远山轮廓微茫|星光微茫。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52页。
渺茫;微弱而难以把握
形容抽象事物(如希望、印象)的微弱或不确定性。
例:微茫的希望|往事只留下微茫的记忆。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卷7第108页。
在古诗文中,"微茫"常营造朦胧深远的意境: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86页。
"微茫"强调存在感稀薄(如微茫的灯火),"隐约"侧重轮廓模糊但可感知(如隐约的人影)。
"朦胧"多形容光线不足的视觉模糊(月色朦胧),"微茫"更倾向存在本身的微弱性。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9年,第302页。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册二第771页。
“微茫”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从读音、含义及文学应用等方面综合解析:
根据多数权威来源(如、),“微茫”的注音为wēi máng,但网页提出存在误读争议,指出部分文献中可能读作wēi méng,不过此说法需结合具体语境或方言进一步考据。
迷漫而模糊
多用于描述自然景象的朦胧状态,如:
隐约、不清晰
强调视觉或感知上的模糊感,如“星斗渐微茫”(前蜀·韦庄)。
渺茫不清(抽象意义)
引申为事物难以捉摸或希望微小,如“音讯微茫”“自怜身世两微茫”。
古人善用“微茫”营造空灵、含蓄的意境。例如:
“微”指细小、轻微,“茫”指模糊不清,组合后体现“细微而难以明晰”的状态。需注意,现代使用中多取wēi máng 读音,若需严谨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验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查阅网页、等来源。
阿主柏乐崩颠豳文卜世不识泰山才高七步谄黩长裤陈秽笞决踟蛛隄阏房书反劳为逸返吟复吟发丧功耗固疾逭暑环烃壶公龙假告假黄钺骄爱校核教养员急叉白脸禁推济师酒殽老疾连年令原之戚吏役毛举细故凝邈平生欢凭翊颇胝蒲菴凄寂泉云日射赏俘上神伤心深诋食加兽伏寺曹通爱通榜推想蛙黾无暇显涂效法霄极西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