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袍铠的意思、袍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袍铠的解釋

戰袍與铠甲。《三國演義》第五十回:“過了險峻,路稍平坦。 操 回顧止有三百餘騎隨後,并無衣甲袍鎧整齊者。”《明史·李遠傳》:“ 遠 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徑 濟寧 、 沙河 至 沛 ,無覺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袍铠"一詞在漢語中屬于合成詞,由"袍"和"铠"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将士的衣着裝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源、結構、曆史語境及文化内涵幾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 字義解析

  1. 袍 (páo):
    • 本義指長衣、外衣。在古代,特指有夾層、中絮絲綿或亂麻等禦寒材料的長衣,是古代常見的服飾,不分貴賤皆可穿着,但材質、裝飾有等級之分。在軍事語境下,"袍"常指軍士所穿的戰袍或戎服,是軍裝的組成部分,通常穿在铠甲之内或之外作為軍服。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釋"袍"為"襺也",段玉裁注:"袍,長衣也。... 袍之為言苞也,苞内衣也。" 可見其作為外衣、長衣的基本屬性。古代文獻如《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即指戰袍,象征同袍情誼。
  2. 铠 (kǎi):
    • 本義指古代戰士用以護身的鐵甲、甲胄。由金屬(如鐵片、銅片)或堅韌皮革制成,是重要的防護性裝備,用以抵禦刀劍箭矢的攻擊。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釋"铠"為"甲也"。古代典籍如《周禮·夏官·司甲》鄭玄注:"甲,今之铠也。"《漢書·晁錯傳》:"被甲持戟,兵之至堅也。" 明确"铠"即防護用甲。

二、 合成詞"袍铠"的含義 将"袍"與"铠"組合成"袍铠",其意義并非簡單的相加,而是指代将士穿着于身的整套軍服與護具,具體包含:

  1. 指代将士的全身裝備:最核心的含義是指将士身上所穿的戰袍(戎服)和铠甲(護具)。這涵蓋了将士着裝的主要部分,既包括外顯的軍服(袍),也包括關鍵的防護裝備(铠)。例如,《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中常描述将士"頂盔貫甲,罩袍束帶","袍"與"甲"(铠)即是其裝束的核心。
  2. 象征軍人的身份與職責:穿着"袍铠"是軍人的标志,象征着其投身行伍、肩負保家衛國職責的身份。因此,"袍铠"也常被用來借指軍人或軍旅生涯。如古語"解甲歸田"的反義即指結束軍旅生活,其中"甲"即"铠"。
  3. 體現武備與威嚴:铠甲的精良與戰袍的整齊,共同構成了軍容嚴整、威武雄壯的形象。"袍铠"一詞本身就帶有一種力量、防護和軍事威嚴的意象。

三、 使用語境與辨析

總結 "袍铠"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詳細含義是指古代将士所穿着的戰袍(戎服)和铠甲(護具)的統稱。它既具體指代軍人身上的裝備,也抽象地象征了軍人的身份、職責以及軍旅生活的威嚴與艱辛。理解該詞需結合"袍"作為軍服、"铠"作為護具的本義,以及它們在古代軍事文化中的結合運用。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袍铠”是古代軍事用語,指戰袍與铠甲的組合裝備,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袍铠”由“袍”(長外衣)和“铠”(金屬護甲)組成,指古代軍人穿戴的戰袍與護甲,兼具防護與标識功能。例如《明史》提到李遠率軍僞裝成南軍時,以“袍铠”掩人耳目,說明其戰術用途。

  2. 文獻出處與例句

    •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記載曹操敗退時“無衣甲袍铠整齊者”,體現其作為常規軍備的重要性。
    • 《三國演義》第六回提及曹洪為救曹操“脫去袍铠”,凸顯緊急情況下裝備的累贅性。
  3. 結構與功能分析

    • 袍:多為棉麻材質,用于保暖或象征軍階,如提到“比铠甲輕便”。
    • 铠:金屬或皮革制成,用于防禦攻擊,常與戰袍搭配使用。
  4. 曆史應用實例
    《明史·李遠傳》記載,明代将領李遠曾令士兵背負柳枝、穿戴南軍袍铠進行僞裝,成功突襲敵方,說明袍铠在戰術欺詐中的作用。

  5. 綜合說明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場景,既指實物裝備,也反映軍隊的儀容與紀律。不同文獻中,“袍铠”常與“衣甲”“兵器”等詞并列,強調其作為軍容的一部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役中的使用細節,可參考《三國演義》相關章節或《明史》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邦定國安眠跋勑襃成秉德參谪草船借箭陳言務去饬過初輝賜氏大腸倒贓疊雙奪目哆唆鵝笙風訊凫旌剛暴幹渴汩惑憨厚含義浍浚晖素餬名堿瘠景澄晶亮緊隣聚殲梁木鍊性磏勇露天礦美酒妙味魔術師乃公撚碎普淖橋起趨準曲子相公人口散傷丑害升元帖十姓百名試業樹旌遂生肅心歎哭條凳頽沲屠蘇酒往造宛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