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旌旒 ”。
“旌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旌斿”讀作jīng yóu(或jīng liú),指代旌旗,特指帶有裝飾性飄帶或垂飾的旗幟。該詞中的“旌”指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杆,“斿”通“旒”,意為旗子上的飄帶或玉串。
詞義辨析
文獻例證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字形與異寫
“旌斿”也寫作“旌旒”(jīng liú),兩者為異體詞,均強調旗幟的裝飾部分。
文化内涵
古代旌旗不僅是軍事或儀仗用具,其裝飾(如斿/旒)還象征等級地位,多見于帝王、将領的儀仗隊列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旌斿是一個漢字,讀音為jīng yuān。它的意思是指旌旗、旌旗上的圖案。
旌斿的拆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旌(jīng)和斿(yuān)。
旌的部首是方,筆畫數為10;斿的部首是文,筆畫數為15。
旌斿這個詞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由于旌旗上的圖案可以用來顯示軍旗、使節等的身份,所以在古代,旌斿一詞被用來表示旌旗上的圖案。
旌斿的繁體字為旌纇。
在古代,旌斿的寫法略有不同。旌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是“。(廣隹)二從工十七七十”;斿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是“,從甫從文。凡斿之屬皆從文。”
1. 他手中揮舞着帶有精美旌斿的軍旗。
2. 這面旌斿上繪有一隻飛翔的鳥。
旌斿沒有固定的組詞用法,但可以與其他涉及旗幟、旌旗的詞語搭配使用,如旌旗、旌旗多彩等。
近義詞:旌旗
反義詞:雄黃、畫棟雕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