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為一年。《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明 邵璨 《香囊記·看策》:“真是八柱擎天,高明之位列,以緻四時成歲,停毒之功存。”
(2).豐年。《隋書·禮儀志一》:“但帝之為名,本主生育,成歲之功,實為顯著。” 明 李贽 《兵食論》:“然蒐狩之禮不舉,得無有傷吾之苗稼者乎?且何以祭田祖而告成歲也?”
"成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構詞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就也",本義指完成、實現(如"大功告成"),引申為事物發展到完備狀态。
甲骨文象形為斧钺,後假借表時間單位。《爾雅·釋天》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即一年;亦指農業收成(如"豐歲")。
"成歲"為動賓結構,核心含義有二:
《詩經·小雅·甫田》"歲取十千"鄭玄箋:"歲,猶年也","成歲"即完成一年的耕作收獲,如《漢書·食貨志》"力耕數耘,收獲如寇盜之至"所述農事周期。
《淮南子·天文訓》:"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阖張歙,不失其叙,喜怒剛柔,不離其理",強調自然周期運行的完整性,"成歲"即實現此完整循環。
《齊民要術·種谷》:"諺曰:'頃不比畝善。'謂多惡地也。故曰:'他谷不成歲,惟麥為常。'" 此處"成歲"指達到全年糧食供給标準。
《文子·精誠》:"四時成歲,萬物成終始",描述四季完成更替構成完整年度。
漢代後"成歲"漸少用,其"農事完成"義被"收成""登歲"等詞替代,"時間周期"義則融入"周年""經年"等表達。現代漢語中僅存于古籍引用或特定成語(如"五谷成歲")。
參見文獻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成歲"條、王力《古代漢語》時間詞釋義、《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相關典籍。
“成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成為完整的一年
源自《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指通過閏月調整曆法,使四季完整構成一年。
例如:“四季成歲”即四個季節組成完整的一年。
豐年
在《隋書·禮儀志》等文獻中,“成歲”引申為豐收之年,如“成歲之功,實為顯著”。
成語用法
作為成語時,表示“年齡增長一歲”或“歲月流逝”,例如“膏澤疏開不死泉,棟梁養成歲寒木”。
古籍引用
現代造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詳細用法,可參考《尚書》《隋書》等文獻。
扮裝保得定裱背鋪弼針播動慘無天日插條澄潤赤撥從...到...粹夷當仁不讓彈指之間釣鼇蠹國殃民堕成訛言房行紛輪富于春秋恢弘霍地蹇數監作叫陣雞濛寖安近便積霧眷紅偎翠扣算聩聩闌山老小亮點理論伶工馬鞅蜜唧冥佑暮雨朝雲品料骞骧擒戮取責挼舞神鳳濕季順延説明書湯社桃弧棘矢婉悅違天逆理溫婉文绉仙霞關笑嘩銷魂橋曉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