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狇狫的意思、狇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狇狫的解釋

即 仫佬 。我國少數民族名。 明 田汝成 《炎徼紀聞·蠻夷》:“ 狇狫 ,其俗與 犵狫 略同,掘地為爐,厝火環卧,不施被席,以牛衣藉之。死則男女羣冢,俛屍而瘞之,雲為死者避壓也。”參見“ *********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狇狫(或作“犵狫”)是漢語古籍中對我國少數民族仡佬族的舊稱,屬于帶有特定曆史語境的他稱用詞。以下從詞典學與民族學角度分項釋義:

一、字形與讀音

二、詞義溯源

  1. 民族指稱

    專指分布于貴州、廣西等地的仡佬族,最早見于宋代朱輔《溪蠻叢笑》,明清方志沿用此稱,如《貴州通志》載:“犵狫,其種有五,蓬頭跣足,習俗各異”。

  2. 語源考據

    源于古越語自稱“*klao”(意為“人”),漢譯時借音用字,後因文化偏見附加犬旁(《中國少數民族史·仡佬族篇》,民族出版社)。

三、現代規範

四、文化關聯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2.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仡佬族卷》,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
  3. 《仡佬族簡史》修訂本,民族出版社,2008. ISBN 978-7-105-08644-1.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狇狫”一詞,經核查,現有搜索結果中未提供直接相關的釋義。該詞可能屬于生僻詞、古舊用法或少數民族語言音譯。以下是兩種可能的推測方向,供參考:

  1. 少數民族名稱的可能性
    根據漢字結構和曆史文獻記載,“狇狫”可能是“仡佬族”的舊稱。仡佬族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清代以前的部分文獻中曾用“狇狫”等漢字音譯其族稱,但現代官方統一稱為“仡佬族”。

  2. 生僻字或方言詞的可能性
    若從字形分析,“狇”“狫”二字均含“犭”旁,可能與動物相關,但在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建議進一步核查地方方言詞典或古籍,确認是否存在區域性的特殊含義。

由于該詞未被收錄于通用詞典,且當前搜索結果中無權威釋義,建議提供更多語境或确認用字準确性,以便更精準地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傍扈傍晌保揣飽饫杯水輿薪弼亮不知寝食采油殘杯船家觸蠻單單得佛地負海涵丁憂東盟發射弗堪告謝駭鷄犀罕發寒畯皓齒蛾眉涸澤之神澒池還珠返璧回惶雞雛金窗靜德金麟金魚草箕踵捐玦距閉靠得铿锵口北跨鳳乘鸾狂跌領門兒裡西湖藐視莫匪慕顧目前盤積固畜破心傾柱窮俗史職耍寡嘴私孩子啴敦彎彈萬古留芳蝸篆無花果無心草齘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