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克讓的意思、克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克讓的解釋

亦作“ 克攘 ”。能謙讓。《書·堯典》:“允恭克讓。” 孔 傳:“克,能。” 孔穎達 疏:“善能謙讓。”《孔子家語·六本》:“昔 堯 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漢書·藝文志》:“合於 堯 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顔師古 注:“攘,古讓字。” 明 李東陽 《新修平陽府城記》:“且 陽平 之民,舊稱勤儉,服勞、溫恭、克讓,有 堯 之遺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克讓是漢語古典詞彙,本義指能夠謙讓。《尚書·堯典》記載"允恭克讓",鄭玄注:"推賢尚善曰讓",該詞包含兩層核心語義:

一、字義分解

  1. "克"取"能夠"之義,源自甲骨文象形字,表示肩負重任的能力,《說文解字》釋為"肩也"
  2. "讓"本作"責",從言從襄,會意言語上的推辭,《禮記·曲禮》疏:"推以予人曰讓"

二、古籍例證 《漢書·文帝紀》記載大臣推舉代王劉恒時強調"仁孝寬厚,太後家薄氏謹良",正是克讓品格的體現。王符《潛夫論·遏利》提出"克讓者王",将這種品德提升到治國層面。

三、文化内涵 在古代禮制中特指帝王禅讓行為,《白虎通義·號篇》解釋:"舜讓于德,弗嗣",這種讓位儀式包含三次推讓的"三讓之禮",成為儒家政治理想的重要範式。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謙遜禮讓的美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釋義為"能謙讓,不争搶",常見于品德評語和曆史人物評價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克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一、基本解釋

“克讓”由“克”和“讓”兩字組成:

二、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中的“允恭克讓”,描述堯帝謙遜克己的品德。後世如《孔子家語》《漢書》等典籍也沿用此義,如“克讓以接下”(《孔子家語·六本》),指以謙讓态度對待他人。

三、使用場景

  1. 品德評價:形容人無私、寬容,如“他待人克讓,深受尊敬”;
  2. 曆史典故:多用于描述古代賢君或高尚之士的行為,如“堯之克攘”(《漢書·藝文志》);
  3. 文學創作:常見于古文或正式文體,如“經20餘年諸體陶染,寇克讓的書法已四體皆能”(現代例句)。

四、相關擴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尚書》《孔子家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區邊外标品裁退長飙長莽辭窮理屈蹉踬電鑒點指地臘凍欽欽斷阻堆花二乎二辟飛傳豐岸馮修賦鵩胕腫官斛黃堂豗喧呼召建堰交疇羯膻節尚棘槐吉良金箋奏曲隽談啃齧寇雉攔護老嚴雷辎連疊懵勁兒末列披究普及謙洽清泰邛郲坂乞食羣學善棍尚右少氣無力濕津津素舒天塌地陷體表通應子魚無算樂遐方絕域新按心蕩神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