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軷的意思、犯軷的詳細解釋
犯軷的解釋
古代出行前祭路神的儀式。《周禮·夏官·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犯軷,遂驅之。” 鄭玄 注:“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為山象,以菩芻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轢之而去,喻無險難也。”《詩·大雅·烝民》“ 仲山甫 出祖” 漢 鄭玄 箋:“祖者,将行犯軷之祭也。” 陸德明 釋文:“犯軷,道祭也。”
詞語分解
- 犯的解釋 犯 à 抵觸,違反:犯規。犯法。犯罪。犯顔(舊時指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犯諱。 違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侵害,進攻:侵犯。秋毫無犯。 觸發,發作:犯病。犯愁。犯疑。 做錯事情:犯錯誤。
- 軷的解釋 軷 á 古代祭路神稱“軷”。祭後以車輪碾過祭牲,表示行道無艱險:“取羝以軷。” 筆畫數:; 部首:車;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犯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出行前的祭祀儀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犯軷”指古代出行前舉行的祭路神儀式,目的是祈求路途平安、驅除險難。該儀式通常包含封土象征山川、設置神主、用車輪碾過祭牲等環節()。
-
字形與讀音
- 犯:讀作“fàn”,本義為抵觸、侵犯,在此引申為“觸犯”道路險阻,通過祭祀化解(、)。
- 軷:讀作“bá”,特指祭祀路神的行為,古稱“行山曰軷”(、)。
二、儀式内容
根據《周禮·夏官·大馭》記載():
- 祭祀準備:堆土為山形,以菩刍、棘柏等植物作為神主。
- 祭祀過程:主祭者駕車碾過祭牲(如羊),象征車輪破除險阻。
- 儀式意義:通過“犯軷”表達對自然山川的敬畏,同時祈求旅途順利。
三、曆史文獻依據
- 《周禮》記載
“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犯軷”說明該儀式由“大馭”官職主持,與王公出行密切相關。
- 鄭玄注解
漢代鄭玄進一步解釋:“既祭之以車轢之而去,喻無險難也”,強調碾過祭牲的象征性()。
四、延伸文化背景
“犯軷”屬于先秦時期“祖道”習俗的一部分,類似現代“餞行”,但更側重宗教色彩。此儀式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出行安全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詩經·大雅》等古籍原文及漢代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犯軷(fàn t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觸犯、違背。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犬部,右邊是車部。根據筆畫的統計,犯軷共有14畫。
犯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當時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在繁體字中,犯軷被寫作「犯躪」。在古代,人們使用諸多不同的漢字書體,因此犯軷的寫法也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犯軷的用法示例:
1. 他犯軷了規則,受到了停賽的處罰。
2. 這位科學家通過研究證明,他的理論觸犯了傳統的學術觀念。
3. 不要犯軷自己的原則,堅守内心的價值觀。
犯軷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如自犯軷(違背自己的意願),共犯軷(共同違反規定)等等。
與犯軷相近的詞語包括違背、違反、違約等,它們都指違反規定或者背離原則。相反意義的詞語則包括遵守、遵循、遵紀守法等,它們表示遵守規則或者恪守原則。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