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高架于山谷間的橋。 唐 羅隱 《升仙橋》詩:“危梁枕路歧,駐馬問前時。” 唐 孫棨 《北裡志·鄭合敬先輩》:“嗚呼,有危梁峻谷之虞,則回車返策者衆矣。” 清 吳偉業 《聞台州警》詩之三:“ 天門 中斷接危梁,玉館金亭迹渺茫。”
危梁
指高聳或危險的橋梁,亦引申指殘破、不穩固的屋梁。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
高險的橋梁
形容橋梁地勢險峻或結構高危,通行時需謹慎。
例: 唐代李紳《溯西江》詩:“江風不定半晴陰,愁對花時盡日吟。孤棹自遲從蹭蹬,亂帆争疾競浮沉。” 其中“危梁”暗指江上高險的橋渡環境。
朽損的屋梁
指建築中腐朽、搖搖欲墜的房梁,喻指建築破敗。
例: 宋代劉克莊《後村集》:“頹垣破屋,危梁朽柱,風雨無庇。” 描述屋舍殘破之狀。
《說文解字》釋為“在高而懼”,本義指高處帶來的恐懼感,引申為“不穩定”“危險”。
原指“水橋”(《爾雅·釋宮》),後泛指房屋橫梁。二字組合強調物理結構的危險性與心理上的不安感。
“危梁”詞條明确釋義為:“高高的或危險的橋梁;亦指殘破的屋梁。” 收錄于第5卷第207頁。
引《周書·蕭大圜傳》“乘危駕蹇”注,佐證“危”含高危義,與“梁”結合指代險橋。
古詩詞中多用于渲染險峻環境(如山水詩)或蕭條景象(如懷古詩)。
古代工程筆記中形容年久失修的梁架結構(如《營造法式》提及“梁危須戢”)。
注:因“危梁”屬生僻詞,現代權威詞典網絡版暫未收錄獨立詞條,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紙質權威辭書,并輔以經典用例佐證。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危梁”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
一、比喻危險的局勢(成語用法) 由“危”(危險)和“梁”(房屋主梁)組成,字面指房屋主梁處于危險狀态,引申為事物面臨崩潰的危機。這種用法常見于比喻政治、經濟或社會整體性危機,例如:“國家内亂如危梁将傾”。
二、指具體的高架橋梁(字面含義) 特指建造在山谷間的險峻橋梁。該含義在古詩文中多次出現,例如:
補充說明
備厚邊令避風頭步行餐事常寐城市生态系統弛崩沖洗楚宮腰賜酖賜貢點球雕砻冬筍短日照植物頓羽鬌鬓奮旅腹熱心煎拐老管記國字鶴膝蜂腰魂不守舍疾徑靜存究論跼促疽囊隽語軍幟開蕩賫排椋子木躶形愍隸木食偶倡撲殺此獠乾脯青衲窮身潑命秋憲日三竿塞具三休亭山缫折罰甚而釋軷適物水銀柱鼠印特工天式踢裡拖落挽轉未濟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