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罰的意思、折罰的詳細解釋
折罰的解釋
報應;懲罰。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三折:“我想當初做吏人時,扭曲作直,瞞心昧己,害衆成家,往日罪過,今日折罰。” 明 高明 《琵琶記·代嘗湯藥》:“我甘受折罰,任取屍骸露。”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造物忌才名,數奇示折罰。”《天雨花》第八回:“因此他恐自家造孽,折罰到 秀貞 ,不萌此念了。”
詞語分解
- 折的解釋 折 ē 翻轉,倒騰:折騰。折跟頭。折個兒。 合搭裝 折 é 斷,弄斷:折斷。折桂(喻科舉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慘重的失敗)。 幼年死亡:夭折。 彎轉,屈曲:曲折。轉折。周折。折中(對不同意見采取調和
- 罰的解釋 罰 (罰) á 處分犯罪、犯錯誤或違犯某項規則的人:罰款。罰球。懲罰。罰不當罪(處罰過嚴或過寬,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當)。 獎賞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折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角度理解,主要帶有負面、懲戒的意味。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因過失或罪過而遭受的折損、懲罰或報應。強調因行為不當導緻自身福分、壽命或利益的減損,常帶有因果報應的色彩。
《漢語大詞典》釋義:“折損懲罰。亦指因罪過而折壽。”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在“折”字條目下,“折罰”可理解為“折損”與“懲罰”的組合義。
二、詞義分解與來源
- 折 (zhé):
- 本義為“斷”、“使彎曲”,引申為“損失”、“減損”(如:折壽、折福)。
- 《說文解字》:“折,斷也。從斤斷艸。” 後引申出“損失”義。
- 罰 (fá):
- 本義為“處分犯罪或犯規的人”,即“處罰”、“懲戒”。
- 《說文解字》:“罰,辠之小者。從刀從詈。未以刀有所賊,但持刀罵詈,則應罰。”
- 合成義: “折”與“罰”結合,強調因過錯(道德、行為上的)而招緻的雙重後果——既是對過錯本身的懲戒(罰),也導緻了自身福分、壽命或利益的減損(折)。常與“因果報應”、“天譴”等觀念相聯繫。
三、典型用法與語境
- 遭受天譴/報應: 指因做壞事或違背道德倫常而受到上天的懲罰,導緻自身或子孫後代福壽受損、遭遇不幸。
- 例:古人認為不孝父母、作惡多端會招緻“折罰”,減損陽壽。
- 《禮記·祭義》雖無直接“折罰”一詞,但蘊含類似思想:“衆之本教曰孝…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後世注疏常引申孝道缺失會招緻天罰。
- 承擔罪責後果: 泛指因罪過或過失而必須承受的損失和懲罰。
- 例:他貪污受賄,最終身敗名裂,家産盡失,這是其罪有應得的折罰。
- (較少用)自我懲戒: 有時也指自我約束或自我懲罰以求贖罪或避免災禍。
四、注意
- 現代使用頻率: “折罰”在現代漢語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不高,更多出現在書面語、文學作品或讨論因果報應、傳統倫理觀念的語境中。
- 感情色彩: 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和警示意味。
五、參見
- 折壽: 因享受過分或作惡而縮短壽命。
- 折福: 因享受過分或行為不當而減損福分。
- 報應: 佛教用語,指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現多指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 天譴: 上天的責罰。
“折罰”指因罪過或過失而遭受的折損(如福壽、利益)與懲罰,常與因果報應觀念相關聯,強調行為不當帶來的負面後果。其核心在于“因過受懲,兼損己身”。
網絡擴展解釋
“折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與讀音
- 拼音:shé fá(注音:ㄕㄜˊ ㄈㄚˊ)。需注意部分資料可能誤标為“zhē fá”,但權威來源均以“shé fá”為準。
- 核心含義:指因過錯或罪孽而受到的報應或懲罰,帶有因果循環的宗教或道德色彩。
2.出處與例句
-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例如:
- 元·嶽伯川《鐵拐李》:“往日罪過,今日折罰。”
- 明·高明《琵琶記》:“我甘受折罰,任取屍骸露。”
- 清代唐孫華的詩句“造物忌才名,數奇示折罰”也體現了命運對才華的懲戒之意。
3.其他說法的辨析
- 有資料提出“折罰”為“折扣+罰款”的組合,表示減輕處罰。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4.使用場景
- 傳統語境:多用于描述因果報應、道德懲戒或命運對行為的反噬。
- 現代引申:若參考非權威解釋,可指代法律中對罰款的酌情減免,但需謹慎使用。
“折罰”更主流的含義是因罪孽或過失遭受的報應性懲罰,常見于古典文本。若需引用“減輕處罰”的釋義,建議标注出處并說明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本将徧告才數曹孫層累承槃恥居人下艟舻出外打彈登仕電機蝶庵東征西怨端面憤忿風回電激賦賞官生好好先生潢池赤子驕勦辦擊鼓精新酒媪擊棹斄牛流星拐履崄馬幫漫識馬神納鉢弄獐弄智匹耦前墳憔神悴力全羽榮阿肉類沙塞勝敗乃兵家常事聖潔蛇須箭鼠迹蜀郡疏闊伺釁堂息套車天粟馬角钿窩王事衛藏圍獵文獻之家賢哲枭首示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