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意思、涅槃的詳細解釋
涅槃的解釋
[nirvana,bana] [佛教]∶正覺的境界,在此境界,貪、嗔、癡與以經驗為根據的我亦已滅盡,達到寂靜、安穩和常在
詳細解釋
亦作“湼槃”。1.佛教語。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亘”、“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後的境界。 晉 僧肇 《涅槃無名論》:“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魏書·釋老志》:“湼槃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浄,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宋 王安石 《請秀長老疏》:“雖開方便之多門,同趣涅槃之一路。”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佛湼槃時,受我最後法供。”
2.作為死亡的美稱。 徐遲 《火中的鳳凰》七:“這是一隻火中的鳳凰,一隻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裡新生。”
詞語分解
- 涅的解釋 涅 è 可做黑色染料的矶石:涅石。 〔涅槃〕佛教指超脫生死的最高境界。後亦作僧人的代稱。 以黑色染物,以墨塗物:涅字(在身上刺字塗墨)。涅面。涅齒。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筆畫數:;
- 槃的解釋 槃 á 同“盤”①③。 快樂:“昔文王不敢槃于遊田,以萬人惟憂。”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涅槃(Nirvana)是佛教核心概念,指通過修行達到的終極解脫境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涅槃源自梵語"nirvāṇa",原指火的熄滅或風的消散,佛教中引申為煩惱的滅除與生死的超越。其意譯包括滅、圓寂、解脫、安樂等,核心含義是滅除貪嗔癡等痛苦根源,達到寂靜安穩的永恒狀态。
二、主要分類
- 有餘涅槃:修行者在生前已斷盡煩惱,但因肉身尚存,仍受物理規律約束(如病痛、衰老)。
- 無餘涅槃:修行者去世後徹底脫離五蘊色身,不再受任何世間束縛。
三、核心特征
- 超越二元對立:泯滅人我分别與時空限制。
- 寂靜安樂:無生死輪回之苦,如《楞嚴經》所述"寂滅為樂"。
- 非死亡狀态:小乘佛教強調涅槃與死亡的界限,大乘佛教則提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認為涅槃是衆生本具的清淨佛性。
四、實現途徑
通過持戒、禅定、智慧三學修行,尤其需破除"我執"與"法執"。如《涅槃無名論》所言,涅槃是"三乘之所歸",即聲聞、緣覺、菩薩最終皆證此境。
五、現代引申
在文學與日常語境中,涅槃常被比喻為曆經磨難後的重生(如鳳凰涅槃),但需注意這與佛教原義的超越性境界存在本質區别。
如需更深入的哲學探讨,可參考《大佛頂首楞嚴經》或學術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涅槃(niè pán)這個詞是佛教用語,意為“涅槃”,是指佛教中的一種最高境界,即徹底超脫輪回苦海、心靈得到極緻解脫的狀态。
涅槃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木和水,木是左邊的部首,表示樹木,水是右邊的部首,表示水。涅槃這個詞的拼音niè和pán,都是由多個筆畫組成的。
涅槃一詞來源于梵文nirvāṇa,意為“熄滅、滅亡、超脫”,經過翻譯傳入漢語後,逐漸演變為涅槃。
涅槃也有繁體字形,為“涅”和“槃”,與簡體字形相似,隻是字形更加繁複。
在古時候,漢字對涅槃的寫法為“涅那”,那是指“滅亡、銷毀”,表示涅槃的含義側重于擺脫苦海、徹底冥想的狀态。
這是涅槃的一個例句:“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那是一種超脫塵世煩惱的境界。”
涅槃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來用,例如:“涅槃禅”,表示修行者通過冥想達到涅槃境界的方法。
涅槃的近義詞有“超度”、“滅受”,表示靈魂脫離苦海,得到解脫和永恒的福祉。
涅槃的反義詞有“輪回”、“癡迷”,表示迷失于世俗、在無盡輪回中無法擺脫的狀态。
涅槃作為佛教的核心概念,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追求超脫世俗的境界。通過冥想修行,尋求内心的甯靜與解脫,是很多人想要追求的目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