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蹉對的意思、蹉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蹉對的解釋

詩歌對仗中對應詞位置不同,參差為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藝文二》:“如《九歌》:‘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當曰蒸蕙肴,對奠桂酒,今倒用之,謂之蹉對。”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法微三》:“ 沉存中 以《九歌》之‘蕙殽蒸’、‘奠桂酒’為蹉對之祖。 唐 人七言起結對者,多用此法。其中聯如 劉長卿 ‘離心日遠如流水,回首川長共落暉’,亦蹉對之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蹉對”是漢語文學術語,特指詩歌中對仗的一種特殊形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蹉對”指詩歌對仗中,對應詞的位置參差不齊,通過交錯排列實現工整對仗的修辭手法。例如李群玉詩句“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聳巫山一段雲”中,“六幅”與“一段”、“湘江”與“巫山”分别錯位相對。

二、結構與特點

  1. 詞性交錯:名詞、數量詞等同類詞在上下聯中位置錯開,如“蕙肴蒸”對“奠桂酒”(正常語序應為“蒸蕙肴”對“奠桂酒”)。
  2. 語法靈活:通過倒裝或調整語序,形成表面不對稱但内在對仗的效果。

三、曆史淵源

最早可追溯至《楚辭·九歌》,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提出該概念,并以“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為例,說明其倒裝對仗的特點。

四、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典詩詞創作,尤其在七言律詩中常見。如劉長卿詩句“離心日遠如流水,回首川長共落晖”,通過“日遠”與“川長”的錯位實現工整對仗。

五、讀音與常見誤讀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典詩詞中的蹉對案例,可參考《夢溪筆談·藝文二》或《唐音癸籤》等文獻(來源:、6、7)。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蹉對》是個表示"錯誤、差錯"的詞彙。它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對,共有12畫。《蹉對》一詞來源于漢字的古體寫法,據稱在古代表示"走錯路"的時候使用。繁體字的寫法是「蹉對」。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保持了腳下踉跄并且走錯方向的形象。這個詞可以用在句子中,比如:"他的回答完全蹉對了。" 關于《蹉對》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沒有提供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