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僭伪之国。《新五代史·南汉世家》:“ 光胤 自以 唐 甲族,耻事伪国,常怏怏思归。”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 李煜 据 江南 ,有写御容至伪国者, 煜 见之,日益忧惧。”
伪国(wěi gu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政治含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不被正统或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非法或傀儡政权。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用例及现代应用角度进行解析:
字义构成
组合后指“非法窃据国家名号的政权”,强调其正统性的缺失(《汉语大词典》)。
权威定义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定义:
“伪国”指不被中央政权或国际社会承认的割据政权,尤指依附外部势力存在的傀儡政权(来源:教育部国语辞典)。
十六国时期(304-439年)
中原政权称匈奴、鲜卑等建立的割据政权为“僭伪诸国”,如《晋书》载“刘渊僭号,伪国曰汉”(《晋书·载记序》。
宋元之际
南宋文人称金朝为“金伪”,如朱熹《戊午谠议序》:“金虏僭窃,伪国称制”(《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中国官方及文献称日本扶植的“满洲国”为“伪满洲国”,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东北沦陷区伪国组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术语 | 性质 | 示例 |
---|---|---|
伪国 | 非法性、傀儡性 | 伪满洲国 |
割据政权 | 地方自立,未必依附外力 | 三国时期东吴 |
流亡政府 | 失去领土但获部分承认 | 自由法国政府(1940-1944) |
“伪国”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政治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未被广泛承认或通过非合法手段建立的政权。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历史语境
指僭越正统、窃据权力者建立的国家,例如《新五代史》中提到的“光胤耻事伪国”,或日本侵华时期扶持的伪满洲国。
现代政治
指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政权,通常因领土争议、民族独立运动等产生,缺乏合法主权地位。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国际法依据,可参考《新五代史》等古籍或联合国相关文件。
暗害鲍家诗把予表面积标新竪异伯氏补伏车鞅楚凄麤丑村旆大渐弥留淡艳登年东司短程覩着知微风驰云卷烽区夫襓钩牵鬼责骇闻合姓黄鲴鱼芥末惊惶失措吉日戟卫款款深深夔襄烂灼敛笏丽迹陇头吟陆贾舌没益槃散坯璞僻野齐贝迉迡起小啓蛰稔奸三鬃善政神精鼠穴四末松口跳鞋违伐微杀五位百法下劲显盛嚣凌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