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梁惠王上》:“王( 齊宣王 )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後以“齊王捨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恻隱之心。 唐高祖 《禁行刑屠6*殺诏》:“朕祗膺靈命,撫遂羣生,言念亭育,無忘鑒昧。 殷帝 去網,庶踵前修; 齊王 捨牛,實符本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齊王舍牛漢語 快速查詢。
“齊王舍牛”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了齊宣王不忍殺牛祭祀的故事。齊宣王見一頭牛被牽去宰殺時恐懼發抖,心生憐憫,命人以羊替代牛完成祭祀。此事展現了齊宣王對生靈的恻隱之心,後被孟子用作宣揚“仁政”思想的例證。
該成語通過具體曆史事件,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倫理中的仁愛思想,至今仍具有警示統治者需心懷蒼生的現實意義。
《齊王舍牛》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為了追求某種利益而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寶貴的東西。比喻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不惜犧牲重要的利益。
《齊王舍牛》的成語由五個漢字組成。其中,齊(骨)和王(玉)的部首是骨和玉,舍(艹)的部首是艹,牛(牜)的部首是牜。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确定這些漢字的基本意思和古代的寫法。
《齊王舍牛》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韓非子》這本古代兵法書。其中的典故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國王為了試探自己的大臣是否忠誠,以及是否愛國,他做出了一個殘酷而苛刻的考驗。他下令要公開舉行比武大會,勝者将會獲得一頭肥壯的牛作為獎勵。然而,比賽進行到一半時,齊國的危難就來臨了。國王突然宣布敵軍入侵,要求短時間内組建軍隊。在這個危急時刻,隻有一位大臣放下手中的武器,立即前往組建軍隊。這位大臣就是“齊王舍牛”的主角。他舍棄了牛的誘惑,選擇了國家的利益。
《齊王捨牛》是《齊王舍牛》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齊王舍牛》這個成語中,齊字的寫法為“斉”,舍字的寫法為“捨”,牛字的寫法為“牜”。這種古代的寫法在字形和筆畫上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
他為了追求權力地位,竟然齊王舍牛,真是令人心寒。
舍己為人、舍近求遠、舍本逐末、舍己救人
倍利忘義、喪心病狂、紙包不住火、食言而肥
舍己為人、舍己救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