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草芥的意思、草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草芥的解釋

[worthless;be mere nothing] 小草。比喻不足珍惜的無價值的東西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宋· 蘇洵《六國論》

視若草芥

詳細解釋

亦作“ 草介 ”。1.草和芥。常用以比喻輕賤。《孟子·離婁上》:“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 舜 為然。”《舊唐書·良吏傳下·倪若水》:“草芥賤命,常欲殺身以効忠;葵藿微心,常願隳肝以報主。” 元 宮天挺 《七裡灘》第四折:“九經三史文書冊,壓着一千場國破山河改。富貴榮華,草介塵埃。”《三國演義》第五回:“ 關 外諸侯, 布 視之如草芥。” 毛6*6*《論持久戰》一一九:“亡國論者看敵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勝論者看敵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這些都是錯誤的。”

(2).像草芥一樣對待。多指殺戮。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一經兵亂,不肖之人,妄相促迫,草芥其民。”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經史二》:“丘墟其宗社,草芥其臣民。”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草芥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草芥”是漢語中具有鮮明比喻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本義

“草”指草本植物,“芥”本義為芥菜的種子,二者均屬微小、低矮的植被。《說文解字》中“草,草鬥,栎實也”“芥,菜也”的記載,奠定了該詞“微賤之物”的原始意象。古漢語中常以“草芥”并稱,如《孟子·離婁上》中“視民如草芥”的用法,已蘊含輕賤之意。

二、權威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草芥”為:

  1. 名詞本義:小草和芥菜,喻指最輕微、無價值的事物
  2. 比喻義: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多含貶義,如“視如草芥”

三、典型用法特征

  1. 修辭屬性:多作賓語,與“視如”“看作”等動詞搭配,如《三國演義》中“帝王之兵,視百姓如草芥”
  2. 感情色彩:承載否定性評價,反映對生命價值或事物重要性的漠視,常見于批判性語境
  3. 語體分布:書面語使用頻率高于口語,多出現于文學作品與曆史典籍

四、文化内涵延伸

該詞濃縮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與生命哲學,如《莊子·逍遙遊》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的哲學觀,與“草芥”的隱喻形成互文關系,共同構建古代思想中關于生命價值的辯證認知體系。

(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孟子譯注》)

網絡擴展解釋

“草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綜合理解:

詞義解析

  1. 本義
    指路邊幹枯的小草或雜草(如、所述)。例如《六國論》中“如棄草芥”,即用其本義比喻輕賤之物。

  2. 比喻義
    引申為微不足道、無價值的事物或生命。如“視若草芥”形容将他人或事物看得極輕(、),常見于描述統治者輕視百姓(如“視民如草芥”)或亂世中人命低賤(如的“人命如草芥”)。

出處與演變

用法特點

示例

宋代蘇洵《六國論》:“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元代劉壎:“丘墟其宗社,草芥其臣民。”

“草芥”通過自然物象的渺小,承載了對無價值事物的貶義表達,兼具文學性與批判性,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

别人正在浏覽...

白萼仙白黑衆抱負不凡八神北辰表壓補種參題斥疏脆骨當啷打十三大畹德洋恩普方員可施佛舍利更改搆陷侯景之亂忽雷蛟客髯教科書角菱矯若驚龍機辟九畡君明開身睽疑坤造雷令溜溝子率教賣藝謾索鎂磚面色如土明湖鳴禽類目内眦蔫兒壞烹鬺切勵瓊箫企想忍诟忍管榮勢入山符乳臭未除山圈殺一砺百市惠羧基傥傥霧集雲合五任相謂苮席晞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