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常的意思、太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常的解釋

[an offical who controls ritual,god of land and god of grains] 官名,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宜

獻之太常。——明· 劉基《郁離子·千裡馬篇》

詳細解釋

(1).古代旌旗名。《書·君牙》:“厥有成績,紀於太常。” 孔 傳:“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文選·張衡<東京賦>》:“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 薛綜 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2).官名。 秦 置奉常, 漢景帝 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曆代因之,則為專掌祭祀禮樂之官。 北魏 稱太常卿, 北齊 稱太常寺卿, 北周 稱大宗伯, 隋 至 清 皆稱太常寺卿。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職官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太常”的漢語詞典釋義

“太常”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始見于秦漢時期,主要掌管宗廟禮儀、祭祀事務,後逐漸演變為禮制機構的核心職官。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基本釋義

    “太常”原為“奉常”,漢景帝時改稱太常,屬九卿之一,主管國家禮儀、祭祀、陵廟事務。《說文解字》釋“常”為“旗也”,引申為法度、規範,與禮制職能相契合。

  2. 曆史沿革

    • 秦漢時期:秦設奉常,漢初承襲,漢武帝時太常地位顯赫,兼管文化教育,如選拔博士弟子(《漢書·百官公卿表》)。
    • 隋唐以後:隋代設太常寺,職能細化至樂舞、儀制等,至明清仍為禮樂主管機構(《唐六典·太常寺》)。
  3. 職能演變

    太常職責包括制定祭祀流程、管理禮器、編撰儀典,并監督天文曆法。如《後漢書·禮儀志》載:“太常掌禮儀,歲終課殿最”,可見其考核職能。

  4. 典籍引用

    • 《周禮》中“春官宗伯”為太常前身,後世注疏多引此溯源禮制(《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
    •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稱:“漢以太常掌宗廟,禮儀之官,至重也。”強調其政治與文化雙重權威。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太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結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一、官職名稱

  1. 核心職責
    太常是古代掌管禮樂、祭祀、宗廟事務的重要官職,位列漢朝“九卿”之首。其職能包括:

    • 主持國家祭祀(天地、神祇、宗廟等);
    • 管理吉兇賓軍嘉禮的儀式;
    • 統轄文化教育機構(如太學)及博士。
  2. 曆史演變

    • 起源:周代稱“宗伯”,秦代改稱“奉常”;
    • 定名: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
    • 後續:北魏至清代名稱略有變化,如太常寺卿等。

二、古代旌旗名

指周天子祭祀時使用的三辰旗,繪有日月星辰圖案,象征天道。如《尚書·君牙》記載:“紀于太常”,即通過旌旗記錄功績。

補充信息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百度百科等權威來源,若需完整引用可查閱相關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僾見忾聞骜很跋扈将軍暴懆逼蹴博備不渎不斷氣不厭不淫滄浪君常操初秋達業電須刀鬥氣斷死頓絶多普勒效應樊桃芝幹方擱不住貢款還恥河渭花臘敫然九股索眷客軍産空崖郎公懶龍了讓連天理考六弊亂世佳人馬賽克門鼻兒奶酒攀接跂趾融彙冗務上計事略事書收攤子鼠迹松柏之壽撻擊攤簧讨是尋非天惠托運僞怠微管危駭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