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常的意思、太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常的解釋

[an offical who controls ritual,god of land and god of grains] 官名,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宜

獻之太常。——明· 劉基《郁離子·千裡馬篇》

詳細解釋

(1).古代旌旗名。《書·君牙》:“厥有成績,紀於太常。” 孔 傳:“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文選·張衡<東京賦>》:“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 薛綜 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2).官名。 秦 置奉常, 漢景帝 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曆代因之,則為專掌祭祀禮樂之官。 北魏 稱太常卿, 北齊 稱太常寺卿, 北周 稱大宗伯, 隋 至 清 皆稱太常寺卿。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職官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太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結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一、官職名稱

  1. 核心職責
    太常是古代掌管禮樂、祭祀、宗廟事務的重要官職,位列漢朝“九卿”之首。其職能包括:

    • 主持國家祭祀(天地、神祇、宗廟等);
    • 管理吉兇賓軍嘉禮的儀式;
    • 統轄文化教育機構(如太學)及博士。
  2. 曆史演變

    • 起源:周代稱“宗伯”,秦代改稱“奉常”;
    • 定名: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
    • 後續:北魏至清代名稱略有變化,如太常寺卿等。

二、古代旌旗名

指周天子祭祀時使用的三辰旗,繪有日月星辰圖案,象征天道。如《尚書·君牙》記載:“紀于太常”,即通過旌旗記錄功績。

補充信息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百度百科等權威來源,若需完整引用可查閱相關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太常

太常(tàich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太”和“常”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太”字的“大”,“常”字的“⺊”,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太常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臯陶谟》中,原意指的是戰國時期的職官名稱,“太常令”的意思是掌管宗廟的祭祀與禮儀。後來,太常這個詞擴展引申為“常常”、“經常”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太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以太常為例,古人在寫太常時,一般是以更加簡化的形式來書寫。例如,将字形拆解為更少的筆畫或合并一些部分,但整體仍然保持較為相似的意義和形狀。

例句

太常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作副詞,表示經常、頻繁的意思。

例句:

1. 他是個太常熬夜的人,總是到深夜才肯休息。

2. 這家店生意好,顧客太常排隊等候。

組詞

太常作為常用詞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

例如:

1. 太常風氣

2. 太常現象

3. 太常行動

近義詞與反義詞

太常的近義詞有:常常、經常、頻繁。

太常的反義詞有:偶爾、罕見、很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