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鲠辭的意思、鲠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鲠辭的解釋

剛直的言辭。 唐 黃滔 《巫比》:“嗚呼?設直士世用之如邪巫,鯁辭國納之如簧言,則有國有家者何逮乎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鲠辭"是漢語中較為少用的書面語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個語素:"鲠"本義指魚骨,引申為剛直不阿的品格,《說文解字》釋作"食骨留咽中也";"辭"指言辭、文辭。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特指剛正不阿的谏言,多用于描述古代忠臣的進谏行為。

從詞源學角度考證,該詞可追溯至《後漢書·黃瓊傳》"在朝有鲠辭忠節",其中"鲠辭"與"忠節"并列,強化了其蘊含的忠貞内涵。宋代李綱《論使事劄子》"鲠辭逆耳,甘受斧钺"的用例,更凸顯了這種言論所承擔的政治風險。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作"剛直的言辭",強調語言形式與道德品質的統一性。這種語言現象體現了漢語"因聲求義"的造詞規律,通過"鲠"的塞喉意象,暗喻言說者在表達真理時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心理狀态。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北京大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其語用特征,指出其常與"骨鲠""謇谔"等詞構成互文關系,共同構建古代谏诤話語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鲠辭”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構詞角度解析:

  1. 字義分解:

    • 鲠(gěng):原指魚骨,引申為“正直、剛直”之意,如成語“骨鲠之臣”形容正直敢言的臣子。
    • 辭:指言辭、文辭。
  2. 組合含義: “鲠辭”指正直坦率的言論,通常形容不避忌諱、敢于直言的表達方式。例如在勸谏或批評場合中,用剛直的言辭指出問題,可稱為“鲠辭”。

  3. 語境關聯: 該詞多見于書面語或古典文獻(如《後漢書》中“臣敢吐不時之義于諱言之朝,猶冰霜見日,必至消滅”類語境),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由于該詞未被現代常用詞典收錄,若在具體文本中遇到,建議進一步結合語境分析其引申義(如是否含“令人不悅但必要”的潛台詞)。若需更精準解讀,可提供出處段落。

别人正在浏覽...

跋疐寶香崩薨邊捷變造長術蟬翼扇差秩承前啟後徹身出生入死馮襄汾河幹淨利索鬼蓋過戶孤蓬自振鼓徵海瑞漢氏賀忱黃鹄山簡配截發銼藳姐夫解禁集鳳溘帀款樣榄醬聯機罹惹立業安邦鸾鳥鹿耳羅漢莫侯南飔牛背笛片段棋布窮蛋染紙忍痛奢闊申诏使院守缺抱殘厮捱綏納素日素影鐵路車輛團案無耳饷勞鮮浄斜界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