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直的言辭。 唐 黃滔 《巫比》:“嗚呼?設直士世用之如邪巫,鯁辭國納之如簧言,則有國有家者何逮乎患!”
“鲠辭”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構詞角度解析:
字義分解:
組合含義: “鲠辭”指正直坦率的言論,通常形容不避忌諱、敢于直言的表達方式。例如在勸谏或批評場合中,用剛直的言辭指出問題,可稱為“鲠辭”。
語境關聯: 該詞多見于書面語或古典文獻(如《後漢書》中“臣敢吐不時之義于諱言之朝,猶冰霜見日,必至消滅”類語境),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由于該詞未被現代常用詞典收錄,若在具體文本中遇到,建議進一步結合語境分析其引申義(如是否含“令人不悅但必要”的潛台詞)。若需更精準解讀,可提供出處段落。
《鲠辭》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一句話或文章中因為言辭鋒利而讓人難以接受的話。它常常用來描述激烈的言辭或冷冰冰的話語。
《鲠辭》這個詞的部首是魚(魚)部,它包含了9筆。
《鲠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鲠”代表有魚骨卡住喉嚨的感覺,而“辭”則表示言辭或語言。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意思,即難以接受的尖銳言辭。
《鲠辭》的繁體字是「鯁辭」。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多用「骨刀」作為代替示意的字形。也可以用「骨」表現魚的形态,再加上一個表示刀的部分。
他的鲠辭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感到不安和尴尬。
鲠目魚腸、鲠孤伶仃、鲠脖子、鲠上喉、言辭犀利
鋒利的言辭、尖刻的話、嚴厲的批評、尖銳的語言
溫和言辭、友好的話語、善意的批評、和善的語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