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足的意思、常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足的解釋

永遠滿足。《老子》:“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漢 張衡 《東京賦》:“思 仲尼 之克己,履 老氏 之常足。” 晉 葛洪 《抱樸子·知止》:“蓋知足者常足也,不知足者無足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足”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常足”是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持久的滿足感或恒常的充足狀态,強調内心知足、不貪求外物的平和心境。以下從詞義、思想淵源及現代用法三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常足”由“常”(恒久、不變)與“足”(滿足、足夠)構成,字面意為恒久的滿足。《漢語大詞典》釋為“永恒的富足”,并非指物質豐盈,而是精神層面的知足狀态。

  2. 深層内涵

    該詞蘊含自我節制、安于本分的價值觀。如《道德經》所言:“知足者富”,強調減少欲望以達心靈富足,與“貪得無厭”相對立。

二、思想淵源

“常足”概念根植于道家思想。老子提出:“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指出真正的富足源于内心知足,而非無止境索取。魏晉學者王弼注解:“知足自足,則常足矣”,進一步闡明其反求諸己的哲學觀。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常足”多用于強調精神滿足與生活态度:

“常足”超越物質層面,指向一種因節制欲望而獲得持久安甯的生命境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的核心概念之一。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道德經》(中華書局校注本)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常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永遠滿足”,常與知足、節制等哲學思想相關聯。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常足”由“常”(長久、恒定)和“足”(滿足)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持久的滿足狀态。它強調通過内在的知足心态達到長久的精神富足,而非對外物的無盡索取。例如《老子》中提到:“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的滿足,才是永恒的滿足)。


二、文獻引用與哲學内涵

  1. 道家思想
    在《老子》第四十六章中,“知足之足,常足”被用來批判貪欲,主張克制欲望以避禍趨福。這一觀點也被葛洪在《抱樸子·知止》中引申為“知足者常足,不知足者無足”,強調知足是獲得滿足的關鍵。

  2. 文學典籍
    漢代張衡《東京賦》中“履老氏之常足”借用了老子的思想,倡導克己複禮的生活态度。唐代詩人皎然則用“世人皆貪我常足”表達對淡泊心境的追求。


三、擴展用法

  1. 名字寓意
    作為人名時,“常足”寓意堅韌、獨立與精神富足,寄托了知足常樂、不為外物所累的期許。

  2. 文化意象
    如茶寵“紫砂小腳丫”以蜘蛛和腳丫組合,取“知足常樂”的諧音,呼應“常足”的哲學内涵。


四、字義拆解


“常足”不僅是一個詞彙,更是一種倡導節制與内心滿足的價值觀。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經典中的具體語境,可參考《老子》或《抱樸子》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包乘制镳辔冰廳乘桴程式弛拙傳花擊鼓道禁調利低歹訂制東封西款洞幽燭遠獨學罰科蕃扞蚼蟓觀自在合異壞色黃刺玫家天下羁丱姬漢機伶酒餌揫結骥子龍文堪士課頭科學院诳謾離剌淋灰離摘買荒馬铠杩頭沒上沒下篾絲迷戀母權制辟忌喬樹翹秀棄繻關全壺如癡如狂商串設爵生津市入石主同榻暾暾問好無需湘神曉字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