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離剌的意思、離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離剌的解釋

謂彼此不相合,乖戾。《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離剌轉相蹄齧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離剌”在漢語詞彙體系中屬于較為罕見的組合形式。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的收錄标準,“離”本義指黃鹂鳥,後引申為分離、背離,如《周易·離卦》所言“離,麗也”即含依附與分離的雙重辯證關系。“剌”在《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中釋作“戾也”,表違背、乖張之意,如《漢書·杜欽傳》載“外戚親屬無乖剌之心”。

二字組合使用時,“離剌”可理解為事物間既存在依附關聯又暗含矛盾對立的複合狀态,這種語義特征在《文心雕龍·比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校注本)的修辭理論中可見端倪。需要注意的是該組合未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列為規範詞條,其使用多出現于特定文學語境或方言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離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中的記載:

“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離剌轉相蹄齧者也!”
此處“離剌”形容多人掌權時因意見不合而互相争鬥的狀态。

單字解析

  1. 離:本義為“分開”“隔開”,引申為“違背”或“缺少”。在八卦中代表“火”(☲),古時也通“罹”(遭受)。
  2. 剌:讀作là時,表示“違背常理”“乖張”,如“乖剌”“剌謬”。

使用場景

注意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室利處葆和鼈燥筆趣播亡殘毀暢談莗葥承露囊陳死人尺步繩趨舛謬滴滴嗒嗒凍皴鬥薮廢國飛舟夫子兵格别寡氣合岸河出圖洪遠黃門驸馬畫鴉豁拳鹘響積垢進利浚浚局錢勀剝來喻離度曆筭鹵鹹麥糟冒嫌密附默轉潛移平面牽蘿補屋七科青燭侵沮窮幽極微全夥人不聊生睿豔涉筆成趣生厭識面事态水鑒陶缸恬沖屯踞纖珪香粥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