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路。《太平廣記》卷十五引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傳·阮基》:“師曰:‘……汝命将盡,其奈之何?’ 基 聞,不勝惶竦,叩頭千百,求乞生津。”
(2).分泌唾液;增益津液。《埤雅·釋草》:“今人望梅生津,食芥堕淚,此五液之自外至者也。” 宋 黃庭堅 《戲答晁適道乞消梅》詩之二:“北客未嘗眉自顰,南人誇説齒生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樃梅》:“生津止渴,清神下氣。”
(3).出汗。《中國民間故事選·兩頭驢的東西》:“皇上見 阿凡提 熱的遍體生津,滿頭大汗,便故意戲弄 阿凡提 。”
“生津”一詞的含義可從多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在漢語中,“生津”主要有三種含義:
核心概念
生津是中醫的一種治法,指通過藥物或食物刺激唾液分泌、補充體内津液,緩解因高熱、陰虛等導緻的津液耗損症狀,如口幹、唇燥、大便幹結等。
津液的重要性
津液是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具有滋潤組織、調節陰陽、化生血液等功能。其損傷常見于發熱、胃腸功能失調、久病或情志化火等。
常用藥物
中醫常用玄參、生地、麥冬、石斛、天花粉、知母等養陰生津藥物,針對不同證型配伍使用。
促進唾液分泌
形容食物或飲料口感鮮美,能刺激食欲,如酸梅、茶飲等。例如:“酸飯生津止渴,茶飲甘甜滋肺”。
健康标志
唾液充足常被視為身體健康的象征,中醫稱唾液為“延壽漿”,認為其有助于消化和營養吸收。
若出現長期口幹、津液虧損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避免自行用藥。
生津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口渴時喉嚨感到濕潤、口水分泌增加的現象。
生津的拆分部首為“水”和“⺮”,含義分别為水和竹子。總共有10畫。
生津一詞源自《史記·食貨志》:“杜仲味苦溫而生津,故主止渴。”這句話中的“生津”一詞首次被使用。
生津的繁體字為「生津」。
在古代,生津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差異,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喝一杯冰涼的水可以立刻讓你的口腔生津。
2. 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感到口渴,這時你應該吃些可以生津的食物。
生津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生津止渴、生津潤燥、生津口服液等。
生津的近義詞包括:增加口水、潤濕口腔、解渴等。
生津的反義詞是:口幹、口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