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諸侯。《詩·周頌·烈文》:“烈文辟公,錫茲祉福。” 朱熹 集傳:“辟公,諸侯也。”《荀子·王制》:“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兼覆而調一之,辟公之事也。” 明 夏完淳 《詠懷》之四:“辟公援天紀,王道闇不章。”
“辟公”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辟公”指諸侯,特指周代輔佐天子的諸侯君主。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周頌·烈文》:“烈文辟公,錫茲祉福。”朱熹在《詩集傳》中明确注釋:“辟公,諸侯也。”。在《荀子·王制》中,也提到“辟公”與禮樂教化相關的事務,進一步佐證其身份。
現代文獻中偶見“辟公”被借代使用(如“開辟公益性崗位”),但此屬引申義,與古義無直接關聯。
“辟公”是周代對諸侯的尊稱,強調其輔佐天子的政治角色,讀音為bì gōng,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辟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趕走或離開。它由辟和公兩個部分組成。
辟公的左邊部首是“辛”(辛為辟公的辟),右邊部首是“八”(八為辟公的公)。辟公總共由8畫組成(辛部2畫,八部6畫)。
辟公來源于古代典籍《禮記·曲禮上》中的一句話:“辟公逐客。”在古代,使用辟公一詞來表示趕走客人或入侵者。辟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避公」。
在古代,辟公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它的“八”字部分寫得與現在稍微有所區别,被稱為“斷尾八”。這種古代寫法實際上更接近于字形的原始形态。
1. 他不願意辟公,堅決留在了這個城市。
2. 見到吵鬧的人群,他立即辟公離去。
辟公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辟谷(戒除谷物的食物),辟邪(驅除邪惡的)。
辟公的近義詞包括遣散、驅散、趕走等。
辟公的反義詞可以是接待、招待、歡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