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停的意思、稽停的詳細解釋
稽停的解釋
遲滞;停留。《三國志·吳志·孫策傳》:“有頃,主簿復入白 堅 :‘ 南陽 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讨,請收出案軍法從事。’”《晉書·劉隗傳》:“凡諸徵發租調百役,皆有稽停。” 唐 張鷟 《遊仙窟》:“王事有限,不敢稽停。”
詞語分解
- 稽的解釋 稽 ī 停留:稽留。稽滞。 考核:稽核。稽查。稽考。無稽之談。 計較:反唇相稽。 至。 姓。 稽 ǐ 〔稽首〕古代的一種禮節,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停的解釋 停 í 止住,中止不動:停止。停産。停學。停職。停頓。停刊。停戰。停業。停滞。 總數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十停兒有九停兒是好的。 暫時不繼續前進:停留。停泊。 妥當:停妥。停當。 下開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稽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停留、遲滞,表示因故暫停或拖延。該詞由“稽”與“停”兩個語素構成:
- 稽:本義為停留、阻滞(),引申為考察、審查;
- 停:即停止、暫停。
組合後強調因審查或客觀阻礙導緻的滞留狀态()。
二、文獻用例
- 軍事延誤:如《三國志》記載南陽太守“稽停義兵”,指拖延發兵讨賊()。
- 政務拖延:《晉書》提到賦稅徭役“皆有稽停”,指事務積壓未及時處理()。
- 公務限制:唐代張鷟《遊仙窟》中“王事有限,不敢稽停”,表明因公務時限而不得滞留()。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書或正式語境,描述因審查、阻礙或管理需要導緻的暫停,如軍事行動延誤、行政流程滞緩等()。
四、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成語(如“稽延時日”)中仍可見類似含義。需注意與單純表示“停止”的“停”區分,其隱含被動受阻的語義色彩()。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與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稽停是一個漢字詞,常用于指暫停、停止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示部和止部,示部在左邊,止部在右邊,示部的意思是指引,而止部的意思是停止。根據這個拆分,我們可以得到它的筆畫是6畫。
稽停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進程中的推陳出新,具體的出處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在繁體字的書寫中,稽停的形式依然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稽停的寫法可能采用了一些古意象和書寫規則。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以下是一個關于稽停的例句:“由于工地發生事故,工作現場被稽停了一段時間。”
可以根據“稽停”這個詞,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停止、暫停、中止等。這些詞彙都與稽停有着類似或相關的意義。
反義詞方面,與稽停相對的詞可能是“繼續”或“進行”。這些詞表示繼續進行某項活動或任務的意思。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