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絕的意思、五言絕的詳細解釋
五言絕的解釋
見“ 五言絶句 ”。
詞語分解
-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颛顼、
- 言絕的解釋 說罷,說完。《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佗村入舍》:“結下讎冤,怎肯成親?恰是言絶,走一人向前訴説。”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三折:“聽言絶則我沉默默腹内憂,都做了虛飄飄心上喜。”
網絡擴展解釋
“五言絕”通常指“五言絕句”,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格律詩)的範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 結構:全詩共四句,每句五字,總計二十字。
- 格律:需符合平仄規則,押韻嚴格(一般押平聲韻),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 對仗:可全詩對仗(如杜甫《絕句》),也可部分對仗或不對仗,靈活性較高。
二、曆史發展
- 起源:萌芽于漢魏樂府民歌,成熟于唐代。唐代因科舉重視詩賦,推動了五言絕句的格律化。
- 鼎盛:李白、王維、王之渙等詩人将其推向藝術高峰,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鹿柴》。
三、藝術特點
- 語言凝練:用極簡文字表達豐富意境,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鹳雀樓》)。
- 含蓄深遠:注重留白,引發聯想,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 題材廣泛:涵蓋山水田園、邊塞征戰、思鄉懷人等主題。
四、與相關詩體的區别
- vs 五言律詩:律詩為八句,需嚴格對仗;絕句僅四句,形式更自由。
- vs 七言絕句:七絕每句七字,情感表達更舒展;五絕更顯簡勁含蓄。
五、經典示例
-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特點:平白如話,鄉愁綿長。
-
《登鹳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特點:寫景壯闊,哲理深刻。
五言絕句因其短小精悍、言簡義豐的特點,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中極具魅力的形式,至今仍被廣泛傳誦和借鑒。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言絕》的意思
《五言絕》是指每句詩有五個字,且用五言絕句形式寫成的詩歌形式。它是古代文學中常見的一種格律,也是漢字文化中的一種表達形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言絕》的拆分部首是“口、毛”,總筆畫數為24畫。
來源及繁體
《五言絕》源自古代漢字文化和古代詩歌形式的發展。它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寶貴遺産之一。在繁體字中,“五言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不同于現在的簡化字。古代的漢字筆畫較多,結構複雜,字形也與現代有所不同。《五言絕》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五言絕」。
例句
《五言絕》是古代文人們流傳下來的寶貴藝術形式,以下是一句例句:
春風飄細雨,綠草遍太湖。
組詞
組詞中使用了《五言絕》這一詞語的相關詞彙有:"五言絕句"、"五言絕句詩"、"五言絕句作品"等。
近義詞
與《五言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體"等。
反義詞
與《五言絕》意思相反的詞語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比如"七言絕"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