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虜掠的意思、虜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虜掠的解釋

搶劫,掠奪。《後漢書·馮異傳》:“今 更始 諸将縱橫暴虐,所至虜掠,百姓失望。”《晉書·孫恩傳》:“虜掠財貨,相率聚於 會稽 。”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萬福 倍道追而殺之,免者十二三,盡得其所虜掠金銀婦女等,皆獲緻其家。” 馮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鬼子來了,到處殺6*人放火,奸6*淫虜掠,祖國遍地一片焦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虜掠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虜掠"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在戰争或暴力沖突中,擄走人口(尤其是婦女兒童)和搶奪財物的行為。它帶有強烈的負面色彩,常用于描述曆史上的戰亂、侵略或匪患造成的破壞性後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與詞源結構:

    • 虜: 本義指俘獲、抓獲,特指戰争中抓獲敵人或平民作為俘虜。引申為被俘獲的人(俘虜)。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 掠: 本義指奪取、搶奪,常指用暴力手段劫取財物。來源:《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
    • 虜掠: 兩個字組合,“虜”側重于擄人,“掠”側重于奪物,合起來形象地描繪了戰争中或暴力事件中既抓人又搶物的雙重暴行。來源:《漢語大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編)。
  2. 曆史背景與具體行為: 在中國曆史記載中,“虜掠”常用來描述:

    • 遊牧民族南下侵擾: 如漢朝時匈奴、南北朝時柔然、突厥、宋朝時遼、金、蒙古等軍隊對中原農耕地區的襲擾,常伴隨大量擄掠人口(充作奴隸、勞力)和搶奪牲畜、糧食、金銀等行為。來源:《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大辭典》。
    • 王朝更疊或軍閥混戰: 在政權崩潰或内戰時期,部分軍隊或武裝集團紀律渙散,也會發生針對平民的虜掠行為,造成生靈塗炭。來源:《中國通史》(範文瀾、蔡美彪等著)。
    • 匪患或海盜活動: 土匪、海盜等武裝團夥劫掠村莊、商旅時,也常實施虜掠人口和財物的罪行。來源:《中國社會史詞典》。
  3. 引申與情感色彩:

    • 強烈的貶義: “虜掠”一詞蘊含着對施暴者的譴責和對受害者(被擄掠者)的同情,是描述戰争暴行和破壞社會秩序的常用詞彙。
    • 與“掠奪”、“搶劫”的關聯與區别: “掠奪”和“搶劫”更側重于搶奪財物,範圍更廣(不一定伴隨戰争背景);而“虜掠”則特别強調同時擄走人口,其曆史語境和暴力程度通常更深。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

“虜掠”專指在戰争、武裝沖突或暴力事件中,擄劫人口并搶奪財物的暴行。它深刻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是曆史文獻中描述破壞性軍事行動或社會動蕩時的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虜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出處與用法

  1. 《後漢書·馮異傳》
    記載劉秀(劉将軍)軍隊紀律嚴明,“所到不虜掠”,因而深得民心。
  2. 《晉書·孫恩傳》
    描述叛軍“虜掠財貨,相率聚于會稽”,凸顯戰亂中的掠奪行為。
  3. 唐代韓愈《順宗實錄》
    記載官兵追擊盜賊後“盡得所虜掠金銀婦女”,反映官方對掠奪行為的打擊。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四、近義詞

五、注意事項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詳細文獻出處,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曆史典籍,或通過權威詞典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八方支持傍絕播生步檐攙合澄定逞豔晨精徹縣窗明幾淨叢沓催讨旦暮入地東陽守短帽坊佐煩雜剛猛花箋恢宏慧智礓礫監市履狶潔清自矢機米稷正決賽攫晝老死魅了身達命利傍倚刀龍魂樓桑鹿洞淪飄惱懆匹丢撲搭鋪夫千兒八百潛神清陗三馬山紀膻芗涉想施散筮席失儀屍饔素波素沙枱布桃绶天成吐剛茹柔望重無賴賊獻技笑紋瞎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