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修築營壘。《新唐書·韋臯傳》:“十三年,復 雟州 。 吐蕃 怨,完壘造舟,謀擾邊, 臯 輒破卻之。”《新唐書·時溥傳》:“ 溥 分兵固保 石佛山 , 師古 攻拔之。自是完壘不戰。”
(2).完整的營壘。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二》:“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
“完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拆分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修築營壘
“完”在此處取“完成、修築”之意,“壘”指古代軍事防禦工事(如土牆、石牆)。組合後指軍隊建造或加固防禦設施的行為。例如《新唐書·韋臯傳》提到吐蕃“完壘造舟,謀擾邊”。
完整的營壘
“完”表“完整、完好”,“壘”即營壘。指未被破壞的防禦工事。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起義軍“無複完壘”,即形容原有營壘被摧毀。
文獻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史書,如《新唐書》多次使用“完壘”描述軍事行動中的工事修築或狀态。宋代詩詞中亦可見比喻性用法,如蘇轍詩句“指顧出完壘”暗喻收複完整疆土。
現代語義延伸
部分現代詞典(如漢典)将其列為固定詞語,但實際使用已罕見,多出現在曆史文獻解讀或文言文教學中。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完壘不戰”指堅守完整工事不應戰,“破卻完壘”則指攻破完整防禦體系。
《完壘》是指在某個領域或行業中取得最高的成就或最高的地位。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完”和“壘”,合在一起表示達到某一領域的最高點。
《完壘》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土”,其中,“宀”為“寶蓋頭”部首,表示與房屋有關的意思,“土”為四角部首,表示與土地有關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完壘》的總筆畫為23畫。其中,“完”字為7畫,“壘”字為16畫。
《完壘》這個詞源自于古代的軍事建築。在古代戰争中,城牆是防守方重要的防線,而“完壘”則是指城牆的最高點,也是最堅固的地方。
《完壘》的繁體字寫作「完壘」。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完」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古代寫法中,上方的「元」部分被寫成了兩個「入」字,下方的「宛」部分則有一點小小的變化。
古代「壘」字的寫法和現代基本一緻,隻是字形有些微小的差異。
1. 他以出色的發揮,成功完壘成為了這個行業的領軍人物。
2. 這位球員一直在追逐完壘的目标,他終于在本場比賽中達成了。
達成完壘、完壘之路、完壘成就、完壘标杆
登峰造極、至高無上、無人可敵、獨步天下
失敗、墊底、落後、不及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