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監的意思、民監的詳細解釋
民監的解釋
謂以民情為鑒戒。《書·酒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按,《國語·吳語》“亦鑑於人,無鑑於水” 三國 吳 韋昭 注引《書》作“民鑑”。
詞語分解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 監的解釋 監 (監) ā 督察:監察。監控。監測。監護。監考。監聽。 牢,獄:監獄。監押。監禁。坐監。 監 (監) à 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太監(宦官,阄人)。國子監。欽天監(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府)。監生(在國子
專業解析
“民監”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不作為獨立詞條廣泛收錄。其含義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境進行解析:
一、 基本釋義
“民監”由“民”和“監”兩個語素構成:
- 民: 指人民、民衆、百姓。
- 監: 本義指察看、督察,引申為監督、監察、監視、監獄等含義。
因此,“民監”的字面意思可理解為:
- 民衆的監督: 指人民對政府、官吏或公共事務的監察與督促。
- 管理民衆的監察機構/官員(古義): 在古代語境下,可能指負責監察民情或管理民衆事務的特定官職或機構(此用法極為罕見)。
二、 主要含義解析
現代語境下,“民監”的核心含義指向“民衆監督”:
- 指人民依據法律賦予的權利,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進行監察、督促和批評建議的活動。 這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民主權利,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其理論基礎在于“主權在民”,政府權力來源于人民授權,人民自然有權監督權力的運行。
- 強調監督主體是廣大人民群衆。 區别于專門的監察機關(如中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民監的主體是分散的公民個體或由公民組成的非官方組織、輿論機構等。
- 監督形式多樣: 包括但不限于信訪舉報、輿論監督(通過媒體、網絡等)、參與聽證會、民主評議、行使選舉權和罷免權等。
三、 曆史淵源與演變
“民監”的概念與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一定聯繫,如“民惟邦本”、“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強調民意的重要性。雖然“民監”一詞本身在古代典籍中并不常見,但類似“民衆監督”的理念,如鼓勵進谏、設置言官(雖非直接代表民,但部分職能包含反映民情)、允許百姓上書等制度,在曆史上曾以不同形式存在。其内涵與現代法治社會中的公民監督權有本質區别。
四、 現代意義與應用
在現代中國,“民監”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憲法依據: 中國憲法明确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第四十一條)。
- 制度保障: 信訪制度、舉報制度、政務公開制度、輿論監督機制等,為公民行使監督權提供了渠道和保障。
- 社會價值: 有效的民監有助于防止權力濫用、遏制腐敗、促進政府廉潔高效、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五、 重要說明
“民監”并非現代漢語規範詞彙表中的常用詞,其使用多見于特定語境(如政治學、法學讨論或強調人民監督作用的官方表述)中對“人民監督”或“群衆監督”概念的文雅或概括性表達。在理解和運用時,應着重把握其核心内涵——人民群衆依法對公權力運行的監督。
參考資料依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明确規定了公民的監督權利(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是“民監”(人民監督)最根本的法律來源和保障。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民”和“監”的單獨釋義是理解“民監”構詞的基礎。雖然未直接收錄“民監”詞條,但其對語素的解釋具有權威性。
- 中國政治制度與法治理論文獻: 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權力監督制約體系等方面的權威論述和學術研究,為理解“人民監督”(民監)在現代中國的地位、形式和意義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民監”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以民情為鑒戒,強調通過觀察和重視民衆的意願、需求來調整治理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民監”由“民”(民衆)和“監”(鑒戒、借鑒)組成,字面意為“以民衆的反映作為治理的參照”。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尚書·酒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意為統治者不應僅以水為鏡(觀察表象),而應以民情為鏡(洞察本質)。
-
曆史背景
西周時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罰”的治國理念,主張統治者需關注民意,避免重蹈商纣王失德亡國的覆轍。這一思想成為儒家“民本”理念的重要源頭。
二、應用與演變
-
古代實踐
- 統治者通過民情監察政策得失,如《國語·吳語》中“無鑑於水,鑑於人”的記載,強調以民衆反饋為治理依據。
- 宋代李廌詩句“哲王慎民監,措術如和羹”,進一步将民監比作調和治理的“良方”。
-
現代延伸
- 民主監督:如公務員需接受人民監督,政策制定需考慮民意(例證)。
- 基層治理:例如村務公開、村民監督委員會等制度,體現“民監”的當代實踐。
三、相關文獻與引用
- 核心典籍:《尚書·酒诰》《國語·吳語》等。
- 近義詞:民鑑、民情鑒戒。
- 反義詞:獨斷專行、閉目塞聽。
“民監”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強調民衆意願對統治合法性的影響。其思想貫穿于傳統“民本”理念,并在現代社會治理中仍具借鑒意義。如需更完整的曆史例證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尚書》《國語》等典籍或網頁中标注的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區柏招包辦兵蘭不存芥蒂虿尾書常制晨齋寸楮打卦達鄉磴石動黏獨霸一方範釜旛勝黼幄跟超掖夾刮宮關付貴卿黑頓頓阖坐轟殺畫人蠖屈蝸潛火繖間不容息精衛填海今雨浚浚客長客夢款關斂闆良姻鄰家吹笛鸾堤輪匠麻雷子谟典沛渥朋人敲冰索火清舒清望官窮薄糗餈趨班惹犯熱手手拐瘦嵓嵓滔滔不斷蛻骨豌豆苗婉瘱瞎神搗鬼褉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