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寎月的意思、寎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寎月的解釋

農曆三月的别稱。《爾雅·釋天》:“三月為寎。” 郝懿行 義疏:“寎,本或作窉……然則窉者,丙也,三月陽氣盛,物皆炳然也。” 清 錢謙益 《杜大将軍七十壽序》:“寎月廿二日為懸弧之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寎月是漢語中特有的傳統曆法月份名稱,特指農曆三月的别稱。該詞最早見于《爾雅·釋天》記載:"三月為寎月",其讀音為"bǐng yuè",其中"寎"為會意字,甲骨文象人卧病在床之形,本義指夢中驚叫或卧病狀态,後借作月份名稱屬假借用法。在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體系中,這種以特殊字形代指月份的方式,體現了漢字造字智慧與農耕文明的時間觀,如《詩經·豳風·七月》便有"三之日于耜"的記載,印證三月作為春耕起始的重要時令意義。現代《漢語大詞典》仍保留此詞條,标注其源自先秦典籍的特殊用法,屬于中華文化遺産中的活化石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寎月”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寎月(拼音:bìng yuè)指農曆三月的别稱。這一名稱源自古代典籍《爾雅·釋天》,其中記載:“三月為寎”,意為通過“寎”字代指春季第三個月份。

詞源與内涵

  1. 字形與含義

    • “寎”通“窉”(bìng),《爾雅》義疏解釋:“窉者,丙也,三月陽氣盛,物皆炳然也。”此處“丙”對應五行中的“火”,象征光明、旺盛,契合三月春光明媚、萬物生長的景象。
    • “月”在此指代月份,是漢語中常見的計時單位。
  2.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特定文獻,如清代錢謙益《杜大将軍七十壽序》中提到“寎月廿二日為懸弧之旦”,即用“寎月”指農曆三月。

現代適用性

“寎月”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曆史文獻或詩詞創作時可能涉及。如需表達“三月”,可直接使用“農曆三月”或“季春”等更通用的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暴公子被節笾簋鬓角子補弊蒼鳥策籍騁欲赤十字會怆怳觸類而長寸隙端序諷刺風利高會告缗過患酣眠含欣花花搭搭唿唿貨場季肋金钗客進修生九職拘攝孔賈刳剒朗笛嬾架燎烘獠殺龍拏摩擦幕道飄瓦普請乾酪七裡濑奇門情端阙絕缺水卻望髯閹石猴姝美梳纂算人宿世鐵将軍把門擿奸發伏通玄真經土瓷無鹽銜寃負屈寫具齛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