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寎月的意思、寎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寎月的解釋

農曆三月的别稱。《爾雅·釋天》:“三月為寎。” 郝懿行 義疏:“寎,本或作窉……然則窉者,丙也,三月陽氣盛,物皆炳然也。” 清 錢謙益 《杜大将軍七十壽序》:“寎月廿二日為懸弧之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寎月”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寎月(拼音:bìng yuè)指農曆三月的别稱。這一名稱源自古代典籍《爾雅·釋天》,其中記載:“三月為寎”,意為通過“寎”字代指春季第三個月份。

詞源與内涵

  1. 字形與含義

    • “寎”通“窉”(bìng),《爾雅》義疏解釋:“窉者,丙也,三月陽氣盛,物皆炳然也。”此處“丙”對應五行中的“火”,象征光明、旺盛,契合三月春光明媚、萬物生長的景象。
    • “月”在此指代月份,是漢語中常見的計時單位。
  2.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特定文獻,如清代錢謙益《杜大将軍七十壽序》中提到“寎月廿二日為懸弧之旦”,即用“寎月”指農曆三月。

現代適用性

“寎月”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曆史文獻或詩詞創作時可能涉及。如需表達“三月”,可直接使用“農曆三月”或“季春”等更通用的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寎月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安定、甯靜的月亮。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寎”部是從宀部而來,表示甯靜、安定的意思;“月”部則表示月亮。根據《康熙字典》,寎的總筆畫數為8畫,月的總筆畫數為4畫。 寎月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究,但可以猜測與古人對夜晚月亮的神秘和甯靜感受有關。在繁體字中,寎通常寫作「寞月」,意思相近,描述了月夜的寂靜與安谧。 古時候漢字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但對于寎月這個詞,我沒有找到古時候的寫法。但可以确定的是,寎月是現代漢字的使用方式。 下面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寎月這個詞的用法: 在這個寧靜的夜晚,我看着窗外的寎月,心情平靜而甯谧。 關于組詞,我沒有找到與寎月搭配使用的常見詞語。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由于寎月這個詞較為獨特,我無法提供具體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