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時 閩越王 之名。建國于 秦 閩中郡 ,約在今 福建省 。《史記·東越列傳》:“ 閩越王 無諸 及 越東海王搖 者,其先皆 越王 句踐 之後也。” 唐 黃滔 《祭崔補阙道融》:“飲風 永嘉 ,傾蓋 無諸 。” 宋 姜夔 《铙歌吹曲·讴歌歸》:“謳歌歸兮四海一,強國潰兮弱國入,彼 無諸 兮計将安出?” 清 周亮工 《今夏在鐵嶺賦詩寄懷汀南諸同人》之一:“驅車已徧 無諸 國,問俗誰過有道廬?”
“無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指西漢閩越國開國君主,姓驺,名無諸,越王勾踐後裔。關鍵信息包括:
部分辭書标注為成語,釋義“沒有任何事物”(“無”表否定,“諸”表所有),但相關來源權威性較低。需注意:
建議:若涉及曆史研究或地名溯源(如福建“無諸城”),應參考《史記》等正史記載;若在文學作品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無諸,是一個漢字詞語,字形由5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丿二言心。它總共有11個筆畫。
無諸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一種古代的漢字,後來逐漸被人們遺忘。現在,無諸一詞主要在文學作品中或古代文化研究中使用,用來形容一種超越了種種物質和空間限制的境界。
無諸逐漸演變為繁體字時,它的字形中增加了一些額外的線條和筆畫。繁體形式是「無諸」。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無諸的筆畫順序是:先寫下方的一長筆,然後是上方的兩點橫筆,接着是右邊的一短豎筆,最後是左下角的一撇。
1. 他的心靈境界已經達到了無諸的境地。
2. 在冥想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無諸的自由。
無諸可以與一些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例如:
1. 無諸世俗
2. 無諸限制
3. 無諸境地
近義詞包括:無染、無盡、無邊
反義詞包括:有諸、有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