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諸的意思、無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諸的解釋

漢 時 閩越王 之名。建國于 秦 閩中郡 ,約在今 福建省 。《史記·東越列傳》:“ 閩越王 無諸 及 越東海王搖 者,其先皆 越王 句踐 之後也。” 唐 黃滔 《祭崔補阙道融》:“飲風 永嘉 ,傾蓋 無諸 。” 宋 姜夔 《铙歌吹曲·讴歌歸》:“謳歌歸兮四海一,強國潰兮弱國入,彼 無諸 兮計将安出?” 清 周亮工 《今夏在鐵嶺賦詩寄懷汀南諸同人》之一:“驅車已徧 無諸 國,問俗誰過有道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諸"并非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普通詞彙,而是一個專有的曆史人名,特指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的閩越國開國君主。其含義需從曆史文獻角度解釋:

一、詞義本源與身份 "無諸"為古閩越語譯音人名,無實際漢語字面意義。他是越王勾踐後裔,戰國末期統領閩中(今福建地區)的越人部落首領。秦統一後降為"閩中郡君長",秦末率兵助劉邦反秦滅楚,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受封為"閩越王",建立閩越國,定都東冶(今福州)。

二、曆史權威文獻記載

  1. 《史記·東越列傳》

    明确記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從諸侯滅秦…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 此為最核心的原始史料依據。

  2.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沿襲《史記》記載,補充漢高祖诏書:"故粵王亡諸世奉粵祀…今以為閩粵王,王閩中地",确立其政權合法性。

三、文化影響與地名關聯 無諸被尊為福州建城始祖,福州冶山一帶遺存"無諸廟"(後稱閩越王廟),其治下的"冶城"被視為福州建城之始。後世方志如《三山志》《閩都記》均載其事迹,形成地方曆史記憶符號。

結論:"無諸"作為專名,需依托《史記》《漢書》等正史理解其指代的曆史人物身份及事件,現代漢語中無獨立詞彙意義。其核心含義指向:受漢高祖冊封的首任閩越國君主,福建地區早期政權建立者。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文獻與學術研究):

  1. 司馬遷.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班固. 《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梁克家. 《淳熙三山志·卷首》. 福建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4. 王應山. 《閩都記·卷一》. 方志出版社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無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一、曆史人物(主要含義)

指西漢閩越國開國君主,姓驺,名無諸,越王勾踐後裔。關鍵信息包括:

  1. 身份背景:秦朝時被廢為君長,秦末率軍助劉邦滅秦,漢初複封為閩越王。
  2. 統治範圍:以今福建省為中心,建立閩越國,都城在東冶(今福州)。
  3. 曆史記載:見于《史記·東越列傳》,記載其參與反秦戰争及漢初受封過程。

二、古漢語詞彙(較少見)

部分辭書标注為成語,釋義“沒有任何事物”(“無”表否定,“諸”表所有),但相關來源權威性較低。需注意:


建議:若涉及曆史研究或地名溯源(如福建“無諸城”),應參考《史記》等正史記載;若在文學作品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古柏愛憎啽呓白決驫水标語缤繙簸掉持論寵沐儲君瓷仙打褶東白獨繭堕羅缽底番棗捬循鋼軌公使庫本盥滌廣衆果疏海服猴年馬月畫苑毀抹壺峤檢責寖驕韭花厥貉絶亡僚采鱗差靈岩饠饆腼顔事仇内鄉偶變投隙佩仰謙弱卿佐秋嶂去僞存真傻瓜蛋杉船舍字詩壁始末緣由豕虱使院手伎稅款私議算盤所有權讬命為他人做嫁衣裳詳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