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碗筷汉语 快速查询。
碗筷是由"碗"和"筷"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特指饮食器具的组合系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碗"指口大底小、圆形盛食物的器皿,"筷"即夹取食物的细长用具。两者组合构成中华饮食文化的基础器物体系。
从词源演变考察,"碗"本作"椀",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指木制食器,《齐民要术》记载南北朝时期已普遍使用陶碗。考古发现显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碗距今约7000年,印证了碗作为中华饮食器具的悠久历史。"筷"的称谓始于明代,《菽园杂记》记载因江南船家讳"住"(与"箸"谐音)而改称"快儿",后加竹字头定型为"筷"。
在文化内涵层面,《礼记·曲礼》记载"饭黍毋以箸",说明周代已形成使用规范。《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乌银洋錾自斟壶,什锦珐琅杯,金碗牙箸"印证了明清时期碗筷的阶级象征意义。现代民俗学研究表明,碗筷在婚俗中象征"成双成对",除夕摆放新碗筷预示添丁进口。
材质工艺方面,传统碗器按《天工开物》记载有陶、瓷、木、漆等类别,景德镇青花碗最具代表性。现代餐具标准GB 4806.1-2016规定食品接触用陶瓷碗的铅镉迁移限量。竹木筷制作遵循《GB/T 23103-2008 筷子》标准,要求含水率控制在8%-12%之间。
语言学角度,碗筷在方言中存在差异表达,《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吴语称"碗盏",粤语"筷"读作"faai3"。成语"衣食饭碗"比喻生计来源,"碗筷交响"则被《二十世纪汉语新词语词典》收录为改革开放后描述餐饮业发展的新词。
“碗筷”是中文中常见的词汇,指代日常生活中用于饮食的两种基本餐具组合:
碗
指盛放食物(如米饭、汤类)的容器,多为圆形敞口设计,材质包括陶瓷、塑料、不锈钢等。不同尺寸的碗可用于不同场景,例如小碗盛饭、大碗盛汤。
筷
即筷子,是东亚文化中用于夹取食物的细长工具,通常成对使用。传统材质以竹木为主,现代也有金属、树脂等材质。使用时需配合手指协调操作。
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中,“碗筷”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承载着家庭与饮食文化的象征。例如:
延伸用法
在口语中,“洗/收碗筷”可代指餐后清理工作,“添一副碗筷”则表示增加用餐人数。此外,现代餐饮业中“消毒碗筷”已成为卫生标准的重要环节。
摆掉草茵扠手城皋错氛打流奠基礼地面灌溉对掌惇睦独擅胜场番阏改过不吝根牙宫庐恒民华冠丽服花翘华缨呼头健夫姜后脱簪简峭击床楫櫂觉关巨量拘钤聚谈柯条口传心授跨踪老好炼炁立地裂陕离翍龙套駡駡咧咧漫掷南路徐粘土弄春排语片断迁配乞米帖僧会升朝受纪肆芳诵忆谈优务劣天目山土地五铢服巷议街谈纤屑效功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