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掩埋屍體。《新唐書·蘇定方傳》:“由是脩亭障,列蹊隧,定疆畛,問疾收胔, 唐 之州縣極 西海 矣。”
“收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描述戰争、瘟疫後的善後場景,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有“掩骼”“埋胔”,反義詞如“曝屍”等。
“收胔”體現了古代對亡者的尊重,屬于傳統喪葬文化的一部分。現代類似表述可用“遺體收殓”“災後防疫處理”等更具體的說法替代。
收胔(shōu b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收束、整理的意思。下面我們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收胔(shōu bì)的拆分部首為攵(pū)和月(yuè),總共含有8個筆畫。
《收胔》一詞源于古代文字,字形由“攵”部象征手持工具,與“月”部象征整理的物體相結合而成。原意指使用工具整理、收束。
在繁體字中,收胔寫作「收襞」。
在古代寫法中,收胔的漢字也有不同的形态,如手钅、手二月等。這些寫法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發展為現代的「收胔」。
1. 他收胔了桌子上的雜亂文件,整理得井然有序。
2. 奶奶收胔着衣物,準備晾曬。
相關詞語:收納、整理、整齊、歸納、清理。
近義詞:整理、收拾、整頓、整理、理順。
反義詞:松散、混亂、不整齊、淩亂、蓬松。
【别人正在浏覽】